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让专利不再停留在纸上
——对我市专利发展调查与思考
作者:徐军国
  本报记者 徐军国 通讯员 赵军林 余献刚
  
    市科技局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以来,我市专利授权数稳步上升。今年前10个月,我市已获得专利授权数136件,比上年同期增长76.6%(上年同期77件)。虽然专利数的不断上升让“随州创造”分得的市场蛋糕越来越大,但让更多的专利能找到“婆家”,走进企业,转化为生产力,还任重道远。
  A
  发明改变生产生活
    这些天,李逵很忙。因为正值袋料香菇黑木耳种植的季节,他正在周边县市奔走,推销他发明的食用菌袋封口机。
    李逵原是随县万和镇青苔村一位农民,往年这个时候,村里的食用菌种植大户和聘请帮忙的人们一天到晚忙个不停。“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李逵介绍:“通常8个人为一组,装袋、包扎,一个小时只能扎600袋至800袋,而且还存在封口不一致、有的袋料多有的袋料少等问题。即使这样,种植大户还要支付大量的聘人费用。”李逵看在眼里,想在心里,能不能设计一种机械代替手工呢?他开始琢磨起来。没有工具,他从废旧市场买来;没有技术,他到书店查阅相关模具资料;家人朋友不理解,有的还嘲讽,他淡然一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试验,数百次设计组装,一个设计合理的食用菌袋封口机制作成功了。2008年,李逵还申请了专利,并取得成功。新机器操作简单方便,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操作,不仅生产效率高,一个小时可扎1000~1300袋袋料,而且封口一致,保证质量,减少了成本。
    新机器生产出来后,许多种植户不敢相信。2009年12月,李逵将生产出来的100台食用菌袋封口机送到种植户家中,让他们先试用,满意就付款,不满意退货。投入使用后,这些种植户轻松多了,还节省了大量人力费用。很快,100台食用菌封口机便落户了,李逵也得到了回报。渐渐地,消息传开了,李逵及他的食用菌封口机的名气越来越大,内蒙古、云南、广西等地的种植户也打来求购电话。
    与李逵一样,随县均川镇居民张年运发明的移动柴炉灶,改变传统灶具只能烧柴不能烧煤的弊病,也结束煤炉只能烧煤不能烧柴的历史。这种既能烧柴又能烧煤的灶具,给农家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B
  专利授权发展较快
    专利一“响”,黄金万两。众所周知,获得一项专利,往往就意味着取得了某一领域的垄断权,占据了某一个市场空间;对品牌打造而言,也就意味着有了自己的品牌高地。为此,我市积极引导企业将专利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大力发展“专利经济”。据介绍,近年来,泰晶公司的“音叉型石英晶体谐振器”,程力公司的“高空作业车二臂举升油缸装置”,江南公司的“防倾覆报警装置”,双剑公司的“高原用硫酸离心鼓风机”等发明都应用于生产,有的还给企业带来了不菲的效益。市科技局有关数据显示,2005年以前,全市每年专利申请数量在50件左右,且大多为个人申请。2006年,市科技局从专利知识的宣传、培训入手,重点抓企业的专利申请,全市专利授权数首次突破100件。
    专利工作也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他们对企业授权专利给予补贴,激励更多的企业加入到专利申请的行列。从2007年至2009年,全市专利授权数平均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到2009年,我市专利授权数达到277件。今年1-10月,全市专利申请数已达204件。从专利申请的结构看,2006年,我市企业专利申请仅为29件,去年上升为125件,今年1~9月专利申请达91件,比去年同期增长46.8%。“数字看似枯燥,但真切地反映了我市企业在抢占技术制高点、构建核心竞争力方面迈出了意义非凡的一步。”市科技局副局长梁天成说。我市一些企业在这方面带了好头,如湖北齐星公司平均每年专利授权数在10件左右,广水双剑风机公司、湖北风机厂、中意机电、泰晶电子等单位每年的专利授权数在5件以上,且这些单位的专利转化率达70%以上。
  C
  专利申请任重道远
    虽然近年来我市专利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不断取得喜人成绩,但专利质量与同类城市相比,差距较大,首先是专利授权的总体数量偏少。市科技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09年,黄冈市专利申请数为628件,鄂州专利申请为556件,咸宁市为409件。与此同时,在我市5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中,拥有专利授权的企业不足20%,而80%以上的规模企业从未申请过专利。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市的专利申请与兄弟城市的差距:我市的企业在专利应用、专利保护等方面的能力显得不足,跟我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跟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地位不相称;全社会专利意识还相当薄弱,专利数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专利服务的队伍建设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专利保护协调机制不够完善,专利保护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此外,我市的发明专利质量还不是很高。在申请的专利中,技术含量最高的是发明专利,其次是适用新型专利,再次就是外观设计。我市发明在获得专利授权的技术方案总数中占比不足20%,比例很低,而且有的专利实用性不强。
    是什么原因导致专利转化产品困难?对此,梁天成分析认为:有的专利,特别是个人专利,虽然实用,但技术含量不高,市场潜力不大。而有的发明成本远远大于它所创造的价值,结果转化就丧失了可操作性;二是企业投资观念保守,很多成果拿来就想挣钱。一些企业对非职务发明人的专利存在疑虑,怕担风险,不敢花钱购买专利,怕赔本;三是许多发明人对发明十分执着,但往往对专利价值估计过高,在转让时条件过于苛刻。除此之外,由于专利法律、法规赋予专利执法机关的法定职权比较抽象,缺乏相应的强制措施和操作性,对侵犯专利权的惩处不力,造成专利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难以有效制止专利侵权行为。“所有这些,对我市企业在抢占行业技术制高点、产品升级换代、区域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都将产生不利影响。”梁天成指出,“市内外企业对专利的争夺日趋激烈,专利纠纷的版本在我们身边屡屡上演,包括改善专利结构、提高专利质量在内的我市专利工作还任重道远。”
    尽管如此,谈及未来,梁天成还是对我市的专利工作充满信心,“我市专利工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们正在培养属于随州的人才,想在3年内成立专利事务所,力争在专利的培训、申请等工作上有新的突破。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建立专利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将更多的发明人和企业结成共同体,把发明和经营相结合,引导专利发明向生产力转化。”一番话,让人在这寒冷的冬天感受到我市专利工作春天的脚步。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让专利不再停留在纸上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5 版:焦点特写】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