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新农村,有了城市的感觉
——“十一五”随州新农村建设回眸
作者:陈玉
  “变化真大!”这不仅是城里人对新农村的感叹,也是农村人自己的感叹。
    五年来,我市农村就像一位少女,从其貌不扬到出落得亭亭玉立,农村渐渐有了城市的感觉。
    这位“少女”的成长,凝结着无数心血: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约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7亿元,以31个示范村带动了260个试点村,完成448个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五年前的3223元,增加到6111元。
  环境改善 城里人愿往农村跑
    经过五年建设,我市农村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五年间,全市修建农村公路6000多公里,遍布随州大地,拉近了城市与农村的距离。
    五年间,全市农村新增自来水用户3.15万户,解决了75.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农民像城里人一样拧开水龙头就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五年间,全市修建户用沼气7.2万口,改厕、改圈、改厨配套,干净的厨房、卫生的厕所,不输城市人家。
    12月上旬,曾都区万店镇龙湾村的孙登武一家人,热热闹闹地搬进了村里统一修建的农民新居。上下三层的新房,客厅里摆放着组合沙发,液晶电视挂在墙上,厨房里组合橱柜干净整洁,每层的厕所都安装了卫浴设施,太阳能热水器保证热水供应。“新房子宽敞舒适,比原来的舒服多了,刚搬进来有种住在宾馆的感觉。”孙登武说。
    环境改善了,不少城里人选择到农村休闲度假,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随县尚市镇桃花节每年吸引游客20万人次以上,带来直接经济收入数百万元。每年到曾都区洛阳镇参观旅游的游客达30万人次,为当地带来千万元以上的旅游收入。
  生产发展 农村机会不比城里少
    “能在家门口赚钱,就不用离家舍业去城里打工了!”随县尚市镇群金村二组的周远海说。周远海在村里种植油桃、经营农家乐,今年收入七八万元,闲暇时带带小孙子,日子过得十分惬意。
    群金村的油桃种植远近闻名,该村种植6000多亩油桃,年销售收入1800万元,预计今年人均纯收入1.2万元。
    同样,三里岗的香菇、环潭的中药材、洛阳的银杏及广水北三镇的生猪、食用菌、淡水养殖等,产业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格局基本形成,农民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率达到99%;农家书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面覆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短板”逐步弥补。
    生活有保障、赚钱有机会,留住了在家的人,“拉”回了在外的打工者。随县环潭镇柏树湾村“80后”的何勇建,就从沿海回到了老家,搞起了金银花和板蓝根种植。而周远海也打算在儿子回家过年时劝他放弃上海月薪2000元的工作,在村里搞油桃运输。
  观念更新 农村洋溢文明新风
    曾都区洛阳镇委副书记骆安国分管农业农村工作,这几年对农村变化最大的感慨是:农村治安变好了,农民关系和谐。
    今年,洛阳镇李家湾与黄金堂村发生林权纠纷。以前,矛盾双方常常会“跳起来先拍巴掌后拍屁股”。没想到如今两村村民却主动将纠纷交到镇林管站调解,林权纠纷“友好”解决。
    生活环境安定,村民关系和谐,大家思致富、谋发展。5月初,群金村村支书袁再贵带着14个党员群众代表赴钟祥彭墩村考察新农村建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考察不是上级要求的,而是迫于该村村民的 “压力”。“现在农民的观念变了,不仅主动要求建垃圾池,还要村里明确新农村到底怎么搞。”袁再贵说。
    环潭镇柏树湾村村民们在种植金银花致富后,也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村委会就村里未来发展作出说明。不久,长达12页的《致村民的一封信》发到了每个村民手中,信中清晰地列出了村里未来3年发展目标,得到了村民们一致支持。
    市农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一五”期间,我市全面推进“两票制”选举、“两会制”决策;建立和完善了“逢四说事”制度;组织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科技示范户”、“文明村庄”、“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更加安定和谐有序。
    如今的随州农村,新房整齐划一,公路四通八达,瓜果满园飘香,读书健身蔚然成风,舒适的人居环境让新农村渐渐有了城市的感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见习记者陈玉 通讯员周宇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新农村,有了城市的感觉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随州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