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洒监管
记随州市第一看守所民警龚大兵
本报记者郑立通讯员常军张红宇 他是一个普通的公安民警,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他用真心、真情“擦拭”着铁窗内生锈的灵魂,履行着一个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他所分管的监室秩序在全所成为标杆,多次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并被作为典型在全省推广。他就是随州市第一看守所民警龚大兵。 行动践行从警誓言 今年42岁的龚大兵,1989年参加工作。从警之初,风华正茂,他在庄严的国徽面前,许下了自己的誓言:把一生奉献给自己钟爱的公安事业,无论何时何地,尊重和服从组织安排,当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 这个誓言,不知不觉伴随他度过了20多个春秋。2007年12月,因工作需要,龚大兵从新街派出所调到随州市第一看守所正式成为一名监管民警,他也从此与在押人员结下了不解之缘。 “看守绝对不是看看守守那么简单。”上班第一天,龚大兵就意识到自己工作对象的特殊性。“这里看似平静,但如果工作做得不仔细,说不定什么时侯就会发生不可估量的后果……”。 监管工作以安全为首要,稳定了在押人员的心,安全工作相当于做了一半。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是龚大兵对待工作的一贯态度。为了尽快熟悉看守业务,他挤时间向书本学,每天托着一本看守经验汇编“啃”个没完;向同行学,向有经验的老看守们学。仅几个月时间,他就成为看守工作的“顶梁柱”。 重燃关押者生活希望 在看守所,每当一个新的在押人员进来的时候,龚大兵首先会在24小时内对其进行谈话教育,安慰他们虽然已经涉嫌犯罪入了监,暂时失去自由,但党和政府并没有漠视他们,社会和家庭并没有抛弃他们,要争取好好改造重新做人,并适时地举出一些身边的例子,鼓励他们不要自暴自弃。 为激发每个在押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龚大兵在室内经常组织开展主题讨论活动,比如,如何把室内秩序管理得更好;每逢佳节倍思亲,你想到了什么;你的犯罪给被害人、你的家庭带来了什么……一系列的方法让在押人员紧张、恐惧甚至对立的情绪得到很大缓解,也对在押人员打消逃跑、自伤、自残的念头有很大帮助。 真情感化死刑犯人 在押人员中,有一类很特殊的人群,那就是被依法判处死刑的人。这些人,也是看守所里面心理变化最大、情绪起伏最大、最不好管教的人,而在龚大兵的管教生涯中,他经历过的死刑人员虽然说不上多,但对待他们,他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都让人难以忘却。 2008年6月18日,故意杀人犯毛某被转到龚大兵分管的仓室羁押。接手前,毛某就有割腕自杀的迹象,领导要求:一要保证毛某行刑前的绝对安全;二要保证监室安全无事故。面对如此重大的责任,龚大兵不敢大意,他知道死刑犯由一审判决到执行死刑还有一段时间,他首先仔细分析这名死刑犯的情况,针对毛某家中有一个患病的父亲,母亲几年前已离世的现状,龚大兵从“交心”入手,天天找他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他进行心灵上的感化,帮他解决生活上的一些实际困难,使毛某逐渐平静下来。随后,他又主动联系毛的家人,用家书对其进行转化。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龚大兵的帮教下,毛某终于对自己的犯罪有了悔意,并把他亲身经历和悔过写成告诫书,告诫所有在押人员要重新做人。2009年5月15日,毛某在最后一刻,扑通跪在龚大兵身前,感谢龚大兵在他人生最后一段时间里给予他的关心和照顾。 由于龚大兵的耐心和坚韧,他一直被所领导委任负责重刑犯的管教工作,三年来,经过龚大兵管教的各类犯人达2000多人,均未有一丝差错,未发一宗事故。龚大兵,这头基层监管一线的“老黄牛”,以他的宽博胸襟和大爱,温暖了看守所那一群特殊人群的心灵,唤起了他们渴望自由的希望,谱写了一曲曲“爱的奉献”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