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6日,中国人正喜气洋洋迎接奥运会在北京开幕时刻,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传来喜讯——中国“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从此,藏于闽西南部崇山峻岭之中的土楼群走出“深闽”,世人瞩目;从此,西方误传的中国福建沿海藏有蘑菇状核武设备的谬论不攻自破,成为笑谈。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明代发展,至清代逐渐成熟,延续至今。
土楼的主人大多是南下的客家人,为防御外敌、倭寇的入侵打劫而修筑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依山就势,布局合理,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是一种自成一体,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等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可谓世界建筑史中的一朵奇葩。
土楼的形状有方有圆,面积大小不一,主要分布于福建永定、南靖、保安等地。
永定县土楼分为圆楼、方楼两种,其中圆形360座,方形4000余座。
压题图片为承启楼“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其高大、厚重、粗犷、雄伟的建筑风格,让人叹为观止,被誉为“土楼之王”。
(白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