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老年人,保健路上“主力军”
——探访我市保健品市场
作者:包东流
  本报记者 包东流
  
  
    因为一张万余元的天价理疗床,母亲与儿子之间爆发矛盾,原本和睦的家庭打起“冷战”(本报1月9日第2版曾做报道),连日来,不少读者致电本报发表自己的看法。日前记者在随城调查发现,在保健品消费人群中,这支由老人组成的特别队伍越来越庞大:他们收入不高,但消费热情甚高;他们省吃俭用,但买起保健品来毫不吝啬;他们一旦相信某种保健品,便成为它的忠实用户和义务宣传员,对其推崇甚至到了迷信的程度。
  
  
  痴迷养生,老人不吝惜钱财
    “一张玉石理疗床14000余元,一张理疗床垫近7000元……”看着父亲带回来的一张价格单,张力(化名)眼睛都瞪大了,“这是什么理疗床?这是用钱铺的啊!”
    在看到本报1月9日的报道后,张力给记者打来电话,痛斥专门赚老年人钱的不良商人。张力告诉记者,所幸父亲还比较理智,在看了张力给他打印的关于理疗床的资料后,打消了购买的念头。但是此后,张力还是花了数千元给父亲买了一张按摩床。“不是舍不得花钱,也不是不孝顺,我只是不想老人受骗而已。因为据我所知,其实理疗床与商场里销售的几千元的按摩椅大同小异,并无多大差别。”张力说,即使买了按摩床,他还是再三叮嘱患有“三高”的父亲一定要按时吃药,千万不能停药。
    家住随城沿河大道的范女士也有类似烦恼。她的母亲去年迷上了一种保健茶,不仅长期饮用,还极力向周围的朋友推荐,如果家人朋友不舒服或是得了病,她就会劝说对方饮用这种保健茶。“喝了大半年的保健茶,再加上其他关于养生保健的支出一共花费近两万元。”范女士告诉记者,“其实保健养生的产品,谁家老人没买过,但我妈特别着迷,还跟我说‘各种常见疾病都能自己对付’,这才是我最担心的。”
    在采访中,很多中医专家对市面上流行的保健养生产品 “不屑一顾”。 “比如理疗床,它的保健原理很简单,只不过是普通的按摩椅加上远红外加热装置,它充其量通过对表层肌肉组织的按摩,起到缓解疲劳的作用。再比如保健茶,它仅仅是保健食品而非药品,绝不可能不能代替药物。”一位中医医师这样向记者解释。
    专家“不屑一顾”,可老年人却把保健养生产品当成了“宝”。记者调查发现,如今保健产品的推销,老年人占一个相当大的比重。对于这种现象,家有老人的市民无不感慨良多。有市民说父母在外散步、逛商场时,常有人给他们塞小广告,儿女回家时,父母就拿出这些保健品或医疗器械的宣传材料,希望孩子给自己买。还有些老人喜欢参加某些所谓的健康讲座、免费义诊,到了那儿就情不自禁地买回一堆价格不菲的、据说能治病的保健品。如果儿女对此阻止劝说,多数老人听不进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产品销售,“热情”打动老年人
    1月18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随城舜井大道一家理疗床经销部。1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摆放了数十张理疗床,虽然才上午9时,但是已经有三四十名老人在听课、体验。记者称自己家人想买理疗床,因此特地来了解一下。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称,其公司是一家韩国企业,所生产的理疗床及床垫的原理是通过释放远红外线,以按摩脊椎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温热治疗器,高血压、冠心病、胃炎、胃溃疡等内外科病患者都能使用。“我们从2007年开始在随州开设经营部,有很多老人都是我们的顾客。”
    在记者暗访的过程中,尽管记者多次索要产品说明,但这位工作人员始终没有拿给记者,只是表示公司的产品可以在官网上查询,同时她还数次对记者表示:“我们卖这种理疗床时,一般都会劝告消费者,一定要家人都认可、同意了才买,如果家人有反对的,最好不买。”
    随后记者从工商、药监等部门获悉,该经营部的经营手续基本齐全,而且销售的医疗器械的各种手续都合法。但市药监局稽查分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种理疗床属于二类医疗器械,它的疗效因个体差异而不同,很难断定它的疗效功能。应该说它有一定的辅助治疗和保健作用,但这种作用很不确切,也没有量化标准,无法通过检测手段被证明。可能有些老人使用这床感觉舒服点了,但治标不治本,绝不是治疗作用,更不可能是包治百病。这位工作人员提醒市民,在购买类似产品时,一定不要相信它能治百病,一定要谨慎、理性购买。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这样一个细节,尽管是免费理疗,但是经销部的工作人员对这些老年人格外热情。当老人在理疗床上理疗时,工作人员不断询问老人感觉怎么样,温度是否合适,有哪里感觉不舒服,“嘘寒问暖”的态度让人舒服。其实,这种情形只要是和销售保健品者打交道都能遇到,大部分购买过保健养生产品的老年人都表示,推销产品的工作人员都很热情。
    “其实老人有时跟孩子一样,特别好哄,你要把他哄开心了,他也不缺那几个钱。”市民张先生曾经销售过某品牌的保健器材,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而且向老年人推销产品也比较容易,就是‘交心’,通过与老人‘交心’,一步步攻破他们的心理防线,同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心理暗示。”张先生说,他在做推销的时候,见面就问“叔叔,今天是不是好点了”。通过几次这样的心理暗示,老人总会点头称是,这样就在心理上认可了产品并最终产生消费。
  
  
  专家忠告,子女应多关心老人
    健康讲座、免费治疗……这些幌子的背后,却是让老年人慷慨解囊购买高价保健品或仪器。推销人员正是抓住老年人渴望亲情的心理,隔三岔五地向老人问好,顺便推销产品。在人情味十足的问候中,在推销人员的软磨硬泡下,老年消费者会逐步放松警惕,购买那些疗效并不确切的产品。
    一位心理医生分析认为,销售保健养生产品的商家之所以屡屡得手,就是因为抓住了现在的老年人普遍具有的几个心理特点:老年人普遍感觉到了健康的重要性;老年人具有从众心理,周围的人如果都买了或都说好,那么其他老年人也会很容易随大流做出平时不轻易做的决定;不愿成为亲人的负担,愿意在没生病时做健康方面的投资,认为吃了保健品自己少受罪,子女少受累,节省了医药费;有些老年人性格固执,当去医院诊治疾病遭遇到了不太好的服务时,很容易被保健品推销人员的“热情”态度打动,觉得在他们那里找到了自尊。
    因此,专家向为人子女的市民提出忠告,平时应对老人多关心,多过问老人在健康方面有什么需求,不要等到老人上了当后再埋怨老人。同时,在不至于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情况下,且该产品使用后无明显害处的,可以让老人花钱买一次教训,例如买几元钱、几十元钱的产品,这比一味的指责更有说服力。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老年人,保健路上“主力军”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5 版:都市焦点】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