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背不起的人情债
作者:王松
一家有喜,全村送礼,这是农村社会人情消费的真实写照。近日,记者在一些村子采访时了解到,农村人情消费的膨胀和攀比心理导致严重的铺张浪费,农民面对的是凑不完的“份子”,赶不完的人情,每年的人情支出差不多消费掉小半年的收入,这样的人情债,成了农民经济生活中一个沉重的负担。 一年份子钱能换一头牛 “算了下账,去年一年赶人情凑份子就送出去五六千,差不多都够买一头牛了!”提起人情往来,随县安居镇车岗张家河村村民吴天明无奈地对记者说道。 吴天明的家庭在农村算是中等收入之家,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婚丧嫁娶、升学参军这些大情,多则一千少则五百,乔迁、探病、生日这些相对来说的小情也得一百两百的,遇到八九月份升学的高峰期,一个月赶三四次情也很常见。一年算下来,起码送出去五千元,差不多要占到全年收入30%以上,快够买一头牛了。 不少农民朋友都曾和记者聊过这个话题:随着农村的税费改革,农民的负担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另一种源于农民内部的负担——人情礼却在不断攀升,而且近年来人情礼的名目还在逐年增加,凡是婚丧嫁娶、升学参军、生小孩、过生日、建房乔迁、探望病人等等都要送礼,人情礼的数目也越来越高,大大加重了农民的生活负担,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 记者采访了解到,农村家庭的人情支出已经到了“富人愁,穷人怕”的地步,不少地方农户为了体面,甚至借钱凑份子,而且近年来农村的人情礼也愈发向着名目多、数额大、频率快的方向发展。名目多:近年来送礼的名目在逐年增多,从过去的婚、丧、嫁、娶出礼,发展到生日祝寿(出生、满月、百天、周岁、十周岁)、小孩考学当兵、新宅搬迁、生病住院等等都要送礼,只要是能沾上一点边的都要通知亲友,设席纳礼。数额大:农民间人情往来礼金也突飞猛进,直系亲戚的送礼由过去的几十一百元,发展到现在的动辄数百元,甚至上千元,就是朋友熟人、街坊邻居的送礼也由过去的几十元上升至一百元或者更多。频率高:以前农民每年送礼只有几次,而现在差不多每月都有,有时一个月就有好几次。 人情大如债头顶锅来卖 “既然都感觉人情负担太重,为什么还要随份子呢?”安居镇肖店徐家嘴村村民徐开顺对记者说,都是乡里乡亲,低头不见抬头见,这回他家办事你没去,以后你家有了事他也不来,慢慢关系就生疏了。再说,人都要个面子,手头再紧就是借钱也不能让人瞧不起。 农村有俗语,“人情大如债,头顶锅来卖”,意思是哪怕砸锅卖铁去借债,也不能欠下别人的人情。说到底,这个沉重的负担还是自己背上去的,虚荣、攀比、盲从的心理是农民人情负担越来越重的最根本原因。 时下,不少农民认为,“家里有事,来的人越多说明人缘越好,场面办得越大说明实力越强”,这种攀比心理像催化剂一样加速了人情礼支出的增长。甚至有些人不根据自己的实际经济情况,不惜借债送礼,“打肿脸充胖子”,使“人情礼”逐渐演变为“人情债”。虽然有许多农民对人情礼很反感,但别人都在这样做,自己不这样做就会遭到众人的非议,只有不情愿地随波逐流,这种爱面子、盲从的心理使许多原本不愿随礼的农民也不由自主地加入了为人情债推波助澜的队伍。 记者同时也发现,不少农民存在着一种把人情礼作为成生财之道的心理,这也让人情礼陷入了恶性循环的僵局。“自己之前老在送人情礼,都不知道送出去多少钱了,现在好不容易轮到自己办事,一定要乘机好好捞上一笔。”这样的想法促使不少农民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找理由请客,以至于新房上梁,甚至购买家用电器都成为了请客的理由,结果人情交往变成了金钱交易,演变成“发家致富”的快捷手段,使传统的“人情”变了味儿。 移风易俗自我减负 农民正常的礼尚往来,本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但农村连年上涨的“人情礼”已成了大家的沉重负担。人情礼名不副实,远离了它的本质,人际关系越来越物质化,这不仅破坏了正常的感情交流,还助长了“铺张浪费”和“大操大办”的社会风气。如何给人情礼减负,卸掉农民身上的这一沉重包袱,让它轻装上阵,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可事实上,尽管村民们自己都喊“受不了”,但是事关 “脸面”问题,他们很难对一些不必要的人情说“不”。当了多年村干部的谢先生对记者说,要想刹住随礼风,制止这种陋习蔓延,要倡导文明乡风,教育和引导农民们养成良好的民风民俗。当国家在致力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农民们也应该从减少“人情”做起,自己给自己减负。 谢先生说,目前农村参加婚丧嫁娶办事活动较多的要数村干部了,自然他们的经济负担也不轻。如果这些党员干部能够带头以身作则,淡化人情消费,同时在参与礼宴之前,给操办者提个醒,让他们节俭一些,这样或许能让人情消费逐步趋于正常化,那么大家的负担都会减轻。 当然,要想彻底改变农村人情债压身的现状,还需要加强舆论引导,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人认为,要抵制人情礼中的不正之风,就应该加强宣传,让人情礼更多体现出它的人情味、文化味、和谐味,要让群众认识到亲戚邻里朋友的关系是互相理解、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一种和谐关系,这种关系不是靠金钱来衡量的,人情礼俗的畸形发展对谁都是很大的经济消耗、时间消耗和精神消耗。 对待人情礼,在随州打工的村民小何就抱着一个良好的心态,面对一份份请柬,他采取区别对待:交往深的朋友,就以当地较高礼金应酬;关系一般化的,上个普通礼尽量不去赴宴,而轮到自己办事情时简而化之,少接礼金少办酒席。他说:“这样做减轻了人情债的负担,我想也能得到大家的理解。” 本报记者 王 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