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化解医患纠纷?
——我市探索成立第三方调解机构初见成效
作者:王董斌
“感谢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下称‘市医调委’)为我主持公道,让我精神上得到安慰!”近日,城区居民张某专程到市医调委致谢,并送上一面写有“人民公仆、为民调解”的锦旗。 今年2月12日,张某之妻在市内某医院生产时意外死亡,家属向院方索赔40万元。院方认为自己没有过错,拒绝赔偿。市医调委介入调解后,双方最终达成协议,院方免去患者剩余医疗费用,并补偿患者家属精神抚慰金2万元。 “这是自市医调委成立以来,我们成功调处的第17起医患纠纷。”市医调委主任杨建国说。 2010年11月16日,我市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构——市医调委挂牌成立,其目的是为了推动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及时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医患纠纷逐年增多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医患纠纷2008年以前每年在30起以内,2008年到2010年分别是47起、53起、71起,呈逐年上升趋势。 医患纠纷为何增多?医院有关负责人分析说,现在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医生与患者角色不对称,特别是对医学的理解、相关知识的认识存在差异。当然,也存在少数医疗人员技术水平不高或者服务不到位的现象,一旦医患双方缺乏必要的沟通时,将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和纠纷。 而发生医患纠纷后,一些患者方采取纠集人员拉横幅、封堵医院大门、停尸闹丧、打砸医院设施等手段来解决问题,使得医患纠纷逐步向治安和刑事案件转化,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 据了解,在市医调委成立之前,发生医患纠纷后的合法解决途径除医患双方自行和解外,还有卫生主管部门行政调解和法院诉讼解决。采访中,部分患者家属认为,不管是到卫生局投诉还是到法院起诉,都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取证、鉴定,等待的时间长,且由卫生主管部门主持调解或作出医疗鉴定缺乏公正,他们很难迅速地得到应有的赔偿。 “医院和患者之间,一旦发生了医患纠纷,就是矛盾的对立方,让一方轻易相信另一方的说法,非常困难。如果医院坚持不赔偿,可能会激化矛盾,会有一些不够理智的患者或其亲属采取到医院拉横幅、围攻等方式来求得问题的解决。”我市法律界有关人士分析说,“其实大多数病人及其亲属都是讲道理的,但他们需要一个让他们认为公正的表达诉求的渠道,一个足够中立的第三方机构出面来进行调解,从而让他们对医患纠纷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市医调委挂牌成立 逐渐增多的医患纠纷导致医患关系紧张,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小压力,能否探索出一种既凸显公正又简便快捷的医患纠纷调处方式?在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下,2010年11月16日,市医调委挂牌成立。 市司法局纪委副书记杨建国因为熟悉法律、经验丰富、稳重老成、善于做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被市综治委委任为市医调委主任。 公正、简便、快捷、实惠是市医调委调解医患纠纷的主要优势。据称,市医调委是独立于卫生行政机关和医疗机构之外,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而成立的专门调解医患纠纷的群众自治组织,在业务上接受市司法局的指导,对调处工作实行免费咨询、免费受理、免费调解。程序简单,操作方便,一般纠纷在1个月内调结。 除杨建国外,市医调委另有3名工作人员,目前办公地点设在曾都区司法局院内。为增强工作的专业性,市医调委还特聘176名医疗专家、98名法律专家为首批医患纠纷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库成员,为患者方提供专业咨询、医疗鉴定等服务。 三方调解初见成效 虽然市医调委成立至今只有3个多月时间,已经受理和参与各类医患纠纷18起,成功调处17起,调解成功率达94%。 去年11月22日,患者程某在市内某医院就医过程中意外死亡,死者家属不相信医院方“没有医疗过失”的说法,起初拒不同意通过正常途径解决纷争,于当月23日、24日先后纠集一些不明身份的人员在医院内摆放花圈、拉横幅、封堵医院大门等,向医院方索赔80万元,并与医院保卫科人员发生肢体冲突。公安部门及时出面控制事态发展,市医调委组织专家于24日下午正式介入调查,经过9天8轮艰难的调解工作,医患双方于12月2日达成调解协议,由医院方一次性补偿患者家属5万元,并进行了司法公证。 今年春节期间,以杨建国为首的市医调委工作人员都很忙碌,他们先后参与了5起医患纠纷调解工作,成功调解4起,另有1起尚在调处中。2月3日,一名新生儿在市区某医院出生后死亡,其亲属要求医院索赔20万元。医院方态度强硬,拒不赔偿。市医调委介入调查后,认为医院在对患者的处置上有不当之处。经过调解,医患双方达成协议,由医院赔偿患者家属4万元。“市医调委为我们建立了沟通的渠道,调解独立、公正。”纠纷成功调解后,医患双方不约而同地说。 “第三方调解既着力于分清谁是谁非,更重在帮助和引导医患双方缓解对立情绪,互谅互让,最终化解纠纷!”杨建国说,成功调解医患纠纷,这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综治委的正确决策,公安、卫生、司法等部门的全力配合,“当然,还有调解工作人员的良好心态和持久耐性、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依法合理表达诉求的氛围正在逐步形成。据介绍,市医调委成立后,先后接受患者方咨询50多起,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向他们宣传政策法规、解疑释惑,“现在到医院闹事的人少了,主动到市医调委申请调解的人多了。” “第三方调解机构市医调委的成立,对于推进随州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形成依法有序表达诉求、及时有效解决问题的社会环境,维护随州社会稳定等都具有积极意义。”市综治委有关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 王董斌 通讯员 黄宗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