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妈妈
——唐县镇三中教师肖先艳呵护移民学生的故事
作者:采阳见习记者陈云
在随县唐县镇今年举行的三八妇女节庆祝大会上,小学女教师肖先艳的先进事迹让大家深受感动,尤其是她用妈妈般的爱呵护家境贫寒移民学生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一阵心酸,一个决定 随着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随县唐县镇也迎来了一批移民学生,邓燕就是其中一个。去年秋季开学时,由陨县转来的邓燕被分到了肖先艳老师任教的五(8)班。 开学后的第一个周末,担心邓燕人生地不熟,肖老师亲自护送邓燕回家。于是她也了解到邓燕的母亲先天性聋哑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家中还有年幼的妹妹。一家四口的生计,全靠父亲一个人打工的微薄收入支撑着。10来岁的邓燕,在家不仅要照顾妈妈、妹妹,还要洗衣、做饭。 此情此景,让肖先艳一阵心酸。她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身上仅有的200元钱,同时向邓燕家人承诺,孩子今后在校不足的费用由她想办法解决。并暗暗作出决定:一定要用爱温暖邓燕苦难的心。 从此,肖老师对邓燕视如己出:课间热情地拉着她的手嘘寒问暖。家里做了好吃的,把邓燕接到家里,顺便辅导她的功课;邓燕的饭卡没钱了,肖老师给充上;周五放学了,别的同学有爸爸妈妈来接,邓燕有肖老师送上车……就连肖先艳的儿子也说“邓燕都快成了你的姑娘了。” “去年冬天,有一次我生病了,肖老师还自己擀面包饺子我吃;冬天那么冷,肖老师还经常到我家来,给我们做饭……”邓燕话没说完早已红了眼圈,两行热泪从脸颊淌了下来。 一声叮咛,一份牵挂 邓燕刚来时,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正好她家所在的移民新村离肖先艳的娘家较近。肖先艳回娘家时只要一有空就会待在邓燕家,告知邓燕家长孩子在校的情况,帮她补课。每次离开,她总是再三叮嘱:切菜时慢点,当心切到手;电饭锅灯不亮时不要胡乱摆弄插座……就连春节回娘家拜年,肖先艳也总往移民村跑。“放心不下邓燕,心里总是牵挂着!”她说。 去年寒假,肖先艳又去了移民新村一次,除送去了一些学习用品之外,还给邓燕买了一套过年穿的新衣服。平时,肖老师也会时不时把自己家一些半新、邓燕可能穿得上的衣服找出来给她送去。去年11月的一个雨天,邓燕的鞋子被雨水浸湿了,课堂上的她冻得直发抖。下了课,肖先艳来不及找把雨伞,便冒着小雨去自己家给邓燕找了一双保暖的鞋让她换上。望着肖老师雨中疾步的背影,邓燕心中充满了感激。 小小邓燕,或许只有在肖老师身边,才能尽情地享受那份久违了的母爱!所以她在日记中写道:“我想,可能这就是母爱吧!” 一片苦心 一份收获 其实肖先艳的家境并不宽裕,上有老下有小,丈夫早就下岗了,一家人的生活开销本来很吃紧,她还经常接济班上的贫困学生。有的同事不理解,她的策略是:挤,尽量地挤,省吃俭用。所以她从不给独生儿子买零食,也很少给自己和家人买新衣服。 “希望开学背着新书包、过年穿上新衣服时,邓燕心里的自卑能慢慢消散。也希望她长大,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这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一片苦心。上班期间,她帮助困难学生交生活费、买学习用品,向灾区人民捐款捐物不计其数,而自己的生活是那么简朴。她苦了自己,苦了家人,却为困难的家庭点亮了一盏希望之灯。 “爱的本身也是一种教育”。肖先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如今的邓燕在老师们的呵护下,俨然是一个活泼开朗,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封闭的心打开了,有什么事也愿意跟肖老师说。生病了,告诉肖老师,肖老师送她去医院,陪着她打点滴;考试得高分了,蹦着跳着去告诉肖老师,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对同学也不用小心翼翼,而是热情地把好朋友接到自己家里去玩…… 肖先艳老师也先后多次被评为市、县、镇“优秀班主任”、“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而她却说,“我只是做了一个老师该做的,对我来说,学生的进步,那才是最大的荣誉。” (本报记者 采阳 见习记者 陈云 通讯员 李孔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