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空中水库”要甘霖
——我市将加大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力度
作者:陈晓林
2月26日,我市气象工作者在随县唐县镇向空中发射火箭弹10枚,随县区域普遍降下中雨。目前,我市今年已在随县和广水开展4次人工增雨(雪)作业,为基本缓解全市旱情立下功劳。 新年伊始,市委、市政府发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1号文件”明确提出,我市将加强人工增雨(雪)建设,建立人工增雨(雪)常备作业机制,科学利用空中云水资源。 旱灾频次强度 均呈加重趋势 旱灾是我市长期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我市地处有名的“旱包子“——鄂北岗地之上,年均降水967毫米,比全省年均降雨量少200多毫米。境内山多坡陡,无大江大湖,而且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降水主要发生在夏季,多数年份汛期连续4个月(5至8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55%至70%,导致夏季丰水,冬季枯水,水资源中一半以上是洪水径流量。 市气象局局长黎明锋介绍,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干旱是我市经常发生的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特别在当前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市干旱发生的频次和强度,都呈现加重趋势。干旱,与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社会稳定等重大问题密切相关,因此,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不仅具有战略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工增雨(雪),就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 空中云水资源 有巨大开发潜力 空中云水资源是指存在于大气中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总量,是通过人工干预可以直接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人工增雨(雪)是通过飞机、火箭、高射炮弹等运载工具向云中播撒催化剂,促进云水向降水的转化过程和提高转化效率,如播撒碘化银催化剂,形成大量的人工冰晶,促进云中过冷水冰晶化而形成降水。 “我市空中云水资源比较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大。”黎明锋说,“发生旱灾后,我们积极捕捉有利时机,开展人工降雨(雪)作业,实现应急性降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旱情。” 空中云水资源到底有多少,利用起来对随州有什么影响?据初步测算,如果通过人工增雨(雪),每年能够增加一二十毫米的降雨量,就意味着全市能多降上亿吨水,相当于一座大型水库的水量。因此,可开发利用的云水资源潜力是巨大的,但究竟能开发利用多少,还取决于我市科学利用的水平和能力。 增强科学利用能力 建好“空中水库” 我市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始于1973年。目前,全市拥有人工影响天气的高炮8门,火箭发射架3具,取得上岗资格证的作业人员9人,技术管理人员2人。在近年的抗旱工作中,人工增雨(雪)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一些先进地区相比,我市人工增雨(雪)工作在技术水平、人才、装备、保障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黎明锋介绍,人工增雨(雪)不能“无中生有”,应当具备适宜的天气条件,晴天是无法开展的,就是阴天,如果云层很薄也没法干。要成功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必须有及时准确的气象探测和分析数据支撑。要根据云层的宏观与微观结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与演变情况,科学地分析出云层催化条件,把握住最佳时机,科学地确定作业的规模和频次。 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建设“空中水库”工程。市委常委、副市长彭明方要求,把人工增雨(雪)作为“三农”保障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加强人工增雨(雪)常态化、日常化工作,充分发挥其在抗旱减灾、增加水资源等方面的作用。 据悉,在“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大力推进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依托气象基本业务系统,建立现代化的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体系,装备先进的探测和作业设备,建成以实时监测、信息加工、作业决策、效果评估为核心的科学作业指挥系统,高炮、新型火箭等多种作业手段相结合的作业催化系统,完善业务流程,提高作业效益。建立市级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在曾都、广水、随县分别建设1个人工增雨作业基地,增加作业火箭3架,使人工增雨作业有效影响范围覆盖全市。 (本报记者 陈晓林 通讯员 魏学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