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阳光洒满人民的“账本”
——网民与代表共话财政预算公开与资金监管
近段时间,网络上不断曝光有关财政资金使用不当甚至被侵吞的问题:广东省财政拨款6000多万元“养”机关幼儿园、辽宁抚顺市财政局采购iPodTouch4当作U盘、江西鄱阳县近亿元财政资金被私吞……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快实行财政预算公开,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的预算报告也指出,严格财政监督,健全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推进基层财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向社会公开重点民生支出情况,抓紧做好行政经费等支出公开的有关工作。 接受记者采访的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表示,必须强化对预算内外资金的社会监督,真正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效化解风险。 ■钱怎么花的要经得起群众质疑 【典型案例】不久前在网上公开的《广东省2011年省级部门预算草案》表明,广东省有8所机关附属幼儿园,在2011年所获的财政预算拨款高达6863万元。虽然有官方解释,这8所幼儿园是事业单位,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可得到财政预算安排,但仍引发网民诸如用纳税人的钱让少数人受益、权力自肥的质疑,而有关财政供养机关幼儿园的争议在广东持续了已有7年。 【网言网语】网民认为,在加强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必须关注资金投向哪里,这里存在一个如何体现普惠、公平原则的问题,也蕴含着政府公职人员利益与一般公众利益关系的问题。网民“站在伟岸的空间”撰文认为,资金只投向机关幼儿园是一种公共财政权力的严重滥用。名为“灌云”的网民说,政府是替人民管理国家,从而行使管理公共财政的权力,但花钱必须受到监督和制约。 【代表建言】贵州省铜仁地委书记廖国勋、广西来宾市委书记张秀隆等代表表示,针对政府财政资金支配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级政府在编制预算时一定要刚性,不能留下太多的随意性支出空间,同时要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或在媒体向社会公布等方式,让群众对政府财政资金的支出拥有知情权,便于监督。 ■“擦边球”让滥用资金穿上“合法外衣” 【典型案例】去年底,一篇辽宁抚顺市财政局办公室采购苹果公司i-PodTouch4当U盘的帖子,激起网络关注。这个被网民戏称为“史上最贵U盘”事件的背后,再次把政府采购的种种顽症曝光在公众面前。 类似 “天价”U盘的政府采购并非抚顺市财政局独有。公车消费、公务接待、公费旅游等“三公”消费亦长期被网民诟病。 【网言网语】网民“乖乖福牛”认为,动用财政资金消费,往往给人“财大气粗”“出手阔气”的印象。部分网民认为,“豪华采购”与公费旅游、公款吃喝一样,都有批准程序,但一些是披着“合法外衣”打“擦边球”滥用财政资金,这类行为往往是难以监管的。 【代表建言】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委书记杨秀锡说,长期以来,我国一些地方的公共财政资金注重分配额度,但在资金使用和最终效果方面监管不足。此外,虽然政府财政资金拥有一系列严格的财务制度,但由于执行力度不足,容易产生财政资金 “漏洞”。 他建议,应加强财务制度的执行力度,同时加强对资金使用过程、最终效果的监管,建立起长效机制,让资金用得规范,用出效果。 ■让“阳光”成为财政资金的“防腐剂” 【典型案例】2009年两会之后,我国“国家账本”首次以四张主要表格的形式“亮相”,迈出了推进中央财政预算公开的历史性一步。预算公开的步伐逐渐提速。2010年两会之后,“国家账单”的公开范围从四张表格增加至十二张表格,科目更加细化、解释更加翔实。共计有70多个中央部门首次在其门户网站晒出“账本”。 四川省巴中市白庙乡在全国率先上网公开财务收支明细,被网民称为“裸账乡”。小到一张打印纸的支出都一目了然。此事引发了网络热议,网民对此褒奖有加。 【网言网语】网民 “安心”说:在现代国家,公共财政是取众人之财,为众人办事。政府只是人民的 “管家”,管家向主人公开 “账本”,接受监督,责无旁贷。网民 “孤独残阳”说:希望各级财政预算及决算应该具体透明,让老百姓能看到、看得懂,不能随便变更预算,严禁领导 “一支笔”随意批准划拨财政款项,增加开支应经人大同意;加强审计,严厉惩处浪费和侵吞行为。 【代表建言】全国人大代表吕薇建议,政府部门要防范因地方财政资金使用不当引起的违法乱纪行为,除了强化管理措施,增加财政资金执行过程中的透明度外,还必须抓好公务员队伍建设,通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让官员对财政资金的使用不敢为所欲为。 “政府财政公开” 是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期待 让人民知道花了多少钱,事关社会公众和每一个纳税人的基本权益。晾开账本、公开收支,不是一个简单的政务公开、职能转变,更事关老百姓的知情权,事关纳税人的切身利益。这不仅是政府的态度,更是应尽义务。 透明带来信任,暗处滋生蚊蝇。不透明不公开的政府花费近年来日益衍生出多个方面的消极后果:百姓不满、随意支出浪费纳税人的钱、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在目前开展的公开财政预算工作中,一些地方遮遮掩掩、只说不做、敷衍了事的做法,难以满足百姓的要求。 面对人民,政府的花费没有理由成为“秘密”。公开支出花费,不仅让人民看得到,更要让人民看得懂、看得明。一个有诚意公开自己财政支出的政府,晒出的一定是一个能让人一目了然、清清楚楚的账本。 其实,人民之所以希望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一种愿望,希望在政府的花费中,多为百姓做一些实事,少一些铺张浪费;多搞一些民生工程,少一些“政绩项目”……说到底是对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