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随县古寨探秘
作者:李文军

  本报记者 李文军 通讯员 谢强 万明金 摄影/撰文
    随县境内古山寨数量之多,令人称奇。据《湖北省随县地名志》、《湖北省随州市地名志》统计,原随县7171平方公里范围内共分布287个山寨 (现随县和曾都区境内)。现存各类古寨遗址20余处,保存相对完好的有柳林镇的青林寨、白林寨,七尖峰林场的田王寨,高城镇的三家寨,厉山封江的狮子口寨,唐县镇的邱家寨,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区的温家寨等。
    为什么要建造这么多的山寨?山寨的由来和建造年代是什么?带着疑问,记者和一些摄影爱好者用了近4个月时间进行了实地探访和考察。
    随县修寨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始于汉代的姚期屯兵青林寨、白林寨。据白林寨残垣中的碑文记载:“自汉姚期兵屯于此山,嗣是代代居人,依为保障。宋元以来,皆为修理,盖山高而险,避乱者视为安乐之窝,良有以也。”山寨一般都建在山势比较险峻的山顶,依山就势、就地取材,用石块或夯土筑成。古寨坚硬牢固,居高临下,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有的山寨寨中有寨,寨寨相连,有的建有双城墙(即古时的“瓮城”),不少寨墙上都建有烽火台、望台,甚至还设有炮台。
    青林寨位于随县柳林镇青林山,海拔570米,东侧1公里为白林山,上有白林寨。青林寨现存房屋遗址有主体建筑4处5栋,皆依地势而建,墙壁残存最高处约5米。白林寨有房屋遗址3处,在残垣中有清同治二年立“永远千秋”、“功德无量”元石碑各一块,记叙了房屋及寨墙的修筑历史、原因和经过、经费来源及开支情况。两个山头的周围依山势修筑了围墙,围墙全长约5公里,围墙内均匀分布着十几间小房屋,应为守寨军士的哨所。地面建筑物除大量残垣外还有东寨门比较完整。
    随县地处楚豫陆路要冲,南达荆楚,北接中原,西贯襄阳,东接武汉,物阜民殷,是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山寨屯兵、驻防、避乱的作用突出。据白林寨“永远千秋”碑文介绍:清咸丰元年(1851年),红巾军起义,次年省城沦陷,各郡县都惊恐不已而修寨,临近青林山、白林山居民分别修寨。据同治八年《随州志》记载:明末流寇日起,周宗成结义寨,练乡兵合郡赖以求避者甚众。1940年,日军侵入随县,国民党军曾据守何店镇吴汪店村于清代建造的慈山山寨,抗击日军数日。1943年至1945年,国民党五战区六纵队曹旭所部占据三里岗新寨,囤积大量军火、布匹、日用品,重兵把守,后被新四军攻破。
    随县历史上也是盗匪猖獗的地方,尤其民国期间,土匪四起,十分猖獗,邑人深受其害。于是,自明末到1949年的300余年里,官府就踞险筑寨,屯兵御敌;地方豪绅耗资修寨,藏宝防身;邑人也纷纷集资建寨,避战乱躲盗匪。境内寨堡林立,鼓角相闻。直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随县才结束了战乱和匪患,人民安居乐业,那些屹立山巅的寨堡,便失去了往日的功能和繁荣。随着岁月的流逝,在风雨的侵蚀下,山寨便日渐毁废、消亡。
    然而,古寨的遗址和那些传说却永远留在随县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许多山寨,虽已断垣残壁,但那坚固的寨墙,陡峭的石梯,模糊的碑记,门框上依稀的楹联,惊险的传说,却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记录着岁月的沧桑,闪烁着随县人民的智慧光芒,贮藏着古寨的辉煌史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近来兴起户外运动热,野外古寨探秘成为最吸引车友驴友的一项重要运动。古寨神秘的面孔逐渐引起更多关注,古寨蕴藏的旅游价值也逐渐显现。在今年召开的市“两会”上,谢强、罗国庆等5名市政协委员呼吁,随县拥有众多的古山寨遗址,是鄂西生态文化圈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灿烂明珠,亟待保护。同时建议,在政府引导下吸引民间资本加快山寨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将古山寨打造成我市生态文化的一张品牌,向省内外推介。
    3月10日,韩国明氏大宗会会长明鲁升一行42名明氏后裔来到随县柳林镇明玉珍故里寻根拜祖时,步行一个多小时爬上青林寨,追寻祖先足迹。
    随县厉山镇封江的潘家寨南门是由内外2道门及双墙组成的“瓮城”,易守难攻。
    依山就势,蜿蜒纵横的温家寨位于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区境内,全长近6公里。
    白云寨位于随县三里岗镇刘店村5里外的白云山上。现仅存西寨门。位于随县殷店镇的鸭口寨内一块巨石上凿有石臼。
    2010年12月,10余名车友骑行至三家寨,探访三家寨遗址。
    三家寨位于随县高城镇,其3米多高的南门尚保存完好,上面楹联、寨匾仍隐约可见。
    随县高城镇三家寨寨中套寨,寨中3个山头各建一寨,由寨墙相连,全长5公里。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随县古寨探秘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综合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