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绿色殡葬”遭受冷遇
——对我市殡葬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郑立

  又是一年清明节,祭扫高峰也随之来临。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作为殡葬改革的方向——绿色殡葬,在我市推行已好几年,但树葬、草坪葬(树葬,是指遗体、骨灰深埋树下,只作标记,不留坟头,不立墓碑的一种新型丧葬;草坪葬,是将逝者骨灰深埋于草坪下1米左右,采取集体立碑的形式安葬。)等无人响应,大多选择传统殡葬方式。
    一边是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一边是人们根深蒂固的“厚葬”观念,生态安葬的理念与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始终在发生着激烈的碰撞。从目前绿色殡葬方式所占比重来看,公众殡葬礼仪改革、殡葬文化移风易俗依然任重道远。
  现状
  骨灰上墙应者寥寥
    白云山公墓的骨灰墙位于公墓西南方向的卧龙区。在莲花池旁,架起一道弧形的白色墙壁,约4米高、70米长。骨灰墙每列有3至4个格位。骨灰墙所占土地面积如果改建成传统墓碑式的墓位,最多能建40个,而立体安葬形式则能安放近400份骨灰。
    2007年,环保殡葬的方式开始在我市推行,白云山公墓建立了骨灰墙这一立体安葬设施,并提供低价格殡葬服务。按照相关规定,骨灰墙每格收费1380元。
    骨灰墙建起有5年时间,但今年清明前记者在公墓看到,长长的骨灰墙上安放骨灰的并不多,绝大部分格位空空荡荡。陪同记者采访的工作人员从前到后数了数,存放骨灰的只有60份。“骨灰上墙的大部分是困难户或是孤寡老人,还有的是迁移坟墓过来的。一般人不大愿意将亲人的骨灰往骨灰墙上面放。”公墓的工作人员这样解释。
    “还是觉得对逝者有些不敬。”对是否愿意选择骨灰墙安葬父母,市民李先生表明自己的观点:“即使再没钱,也要买个好点的墓。”
    “入土为安”是人们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采访时,不少受访者表示,将骨灰安放在墙壁上总感觉没有 “入土为安”,好像没有办完亲人的身后事,心里感觉很不踏实。
    虽然立体安葬方式已经得到少数人的响应,但工作人员认为,该方式目前只是提供了一个可供人们选择的公共基本殡葬形式,短期内很难取代传统的墓穴安葬方式。
  尴尬
  绿色殡葬无人响应
    早在10多年前,白云山公墓就被省民政厅批准,列为随州市惟一一处接待城镇逝者安葬的公共墓地。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年死亡率约0.65%。按照这一数据推算,随州城区每年需要安葬逝者2000余人。但来自白云山公墓的数据显示:作为我市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重点殡葬场所,该公墓每年仅安葬300余人。
    2000∶300,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落差?业内人士介绍,许多逝者经过火化后,骨灰还是装进了棺材,葬入乡下“家族墓地”。
    据曾都区民政局有关人士测算,全区用于逝者安息之地每年在150亩以上。虽然遗体火化后实行骨灰盒土葬大大节约了用地,但每年仍有土地变为坟地。如果全部选择传统立碑建墓方式,长期下去,随州城区周边的青山绿水也势必越来越少。
    面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增加的墓葬需求,专家指出,绿色殡葬是化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从2004年开始,曾都区全面倡导树葬、草坪葬等生态环保型丧葬方式。记者了解到,一个占地几平方米的传统墓穴需几千甚至上万元。虽然“树葬”方式要优惠很多,但依然得不到市民的青睐。7年时间过去了,白云山公墓开辟的树葬区,至今没有逝者“入住”。
  根源
  根深蒂固的观念
    一方面是顺应节约资源的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却是应者寥寥的现实状况。这一尴尬处境缘何出现?究竟是什么阻碍了绿色殡葬的发展?
    首先,根深蒂固的“厚葬”观念是其中重要原因。昨日,记者在公墓里随机采访了几位前去扫墓的市民,他们对树葬这一绿色殡葬方式均持保守态度。一位李女士说,她一直没机会好好孝敬父母,父母去世后,也只能买个好点的墓作为补偿,借此填补情感的空白。“除非老人生前自己选择 ‘绿色环保殡葬’,否则子女绝对不会主动选择树葬或草坪葬。毕竟面子上过不去!”
    生养死葬历来被中国老百姓视为人生大事。在一些人的理解中,殡葬消费的高低与孝心紧密相连,花费越多,孝心越大。一位张先生道出自己的苦衷:“是挺环保的,前年一位亲人去世,也曾想用这样的方式安葬。但建议一出,其他亲戚都向他提意见‘人都死了,连个墓都舍不得买’。想想也是,最后还是选择传统墓地安葬亲人。”此外,封建迷信思想对殡葬也有影响。逝者驾鹤西去,遗体或骨灰还得入土,甚至要选块“风水”宝地,为死者修个像样的“后花园”,以为这样才算尽到了孝心。
  突破
  推行移风易俗
    “虽然公墓的墓地目前并不紧张,但是选择树葬、草坪葬更环保,也是长久之计。”白云山公墓负责人宋绍兰认为,要推广“绿色殡葬”,必须让人们彻底摒弃这些陈旧的观念和习俗。
    宋绍兰介绍,“骨灰撒林是一种文明、环保、回归大自然的骨灰安放方式,将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可发展的自然资源。要使‘绿色殡葬’得到更好的推广,还需要全社会的配合,坚持不懈地开展移风易俗活动,让‘绿色殡葬’方式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和理解。”
    “绿色象征着新生,这种殡葬方式不仅环保、节约资源,而且能让逝者渗透到大自然,是一种真正的生命延续。每当亲朋来祭祀,在树下走走看看,也是一种精神安慰。”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认为,叶落归根、回归自然、绿荫后人的环保理念,在我市没有真正推广开来,但他们希望能得到社会各界支持、配合,继续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让市民更多地了解、选择绿色殡葬。
    近年来,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浙江等地强化了“绿色殡葬”方面的行政管理。山西太原率先实施了《绿色殡葬标准》,一些地方还向公众普及“绿色殡葬”知识,积极推行“绿色殡葬”环保理念。例如北京市殡葬实行骨灰撒海免费服务等。
    业内人士认为,无论如何,只有老百姓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绿色”理念,破除过去封建迷信和传统的禁锢,彻底摒弃陈旧的观念和习俗,坚持厚养薄葬,只有这样,“绿色殡葬”才有可能成为未来随州殡葬的主流趋势。本报记者 郑 立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绿色殡葬”遭受冷遇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9 版:都市焦点】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