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 春 如 此 精 彩
——记湖北茂盛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周义新
2008年,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残酷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先是年初罕见的冰雪灾害,再是“5·12”汶川大地震,接着是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我们的心在这一波又一波的浪涛的冲激中,弯曲、游动、起伏、煎熬…… 周义新所在的化工行业,由于全球经融危机的冲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最大的剧烈波动。整个磷复肥行业,最主要的原材料价格暴涨暴跌。行业内大集团最多的亏损达数亿元。国内的磷复肥行业在这种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面前,根本没有盈利的空间。周义新敏锐地察觉到,这个行业马上面临着一次重新洗牌的机遇。如果这时能进入这个行业进行创业,虽然存在着空前的风险,然而也面临着重大的机遇。 已进入不惑之年的周义新知道,什么是机遇,就是很多很多的机会巧妙地碰到了一起。这时,你敏锐地感觉到并及时伸手抓住了它,你就千万千万不要松开它,这可能就是契机,这是朦朦胧胧、稍纵即逝的时刻,一旦握住,你就可能把握了自己的未来。周义新发现,从磷复肥行业亏损中有重大发展机遇,他觉得这种全行业的亏损是一种表面现象,这个行业不会因为几个企业的亏损就消失。 这个世界只要有人存在,就要吃饭,就要粮食,磷复肥是粮食的粮食。周义新以一个共产党员的直觉,这场世界经济风暴将为中国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提供重大机遇。中国共产党会带领中国人民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作为这个团体的一份子,尽管是微不足道的一份子,但自己必须有所作为。于是,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2009年3月,周义新组建了湖北茂盛生物有限公司和湖北金正大肥业有限公司。随州有句俗话说:“要日气、办企业。”“日气”是随州的一句土话,是面临许多坎坷障碍,艰难险阻要跨过去,需要有足够的气量,气量小的人就会感到愤怒、忧虑、烦躁、颓唐……这其中有许多难以言说的原因。比方说,办企业需要很多的“许可”,能给这些“许可”的人凭什么把“许可”给你?需要你有足够的理由。一个新创办的企业不可能有足够的理由。 已是不惑之年的周义新是有这种心理准备的,因为他有足够的人生经历。他遇到的第一个难关就是创业资金。他出身于随州水之阳的一个农家,考取大学后,先后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任普通员工,虽然后来成了民营企业管理成员,但其收入仅能维持日常生活开支。新创办的公司没有经营业绩,也就没有企业信用,不可能在金融单位融资,只能靠自己的人格力量,从亲朋好友中募集创业资金。 周义新知道,借钱其实就是透支自己的人生信用。当他向亲朋好友张口借钱时,大家能把自己积攒的血汗钱交给他时,其实是对他过去许多年做人做事的肯定,知道周义新绝对是一个诚恳可靠的人。自己的钱放在这样的人手里,不会有太多的风险。周义新拿着亲朋好友送来的资金,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周义新创建的两个公司都是生产和经营化肥的企业。因为从参加工作到现在,他对这个行业熟悉,几十年来,他对这个行业有足够的观察和独到的认识。同时,他也积攒了一定的人脉关系。他觉得,化肥行业的全行业亏损是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引发的,这种危机其实是挥发经济中的泡沫。化肥行业的硫磺价格暴涨暴跌,就是泡沫形成和挥发的过程。回归到农民能承受的价格就是理性的价格,或者说就是本来的价值。中国有世界上22%的人口,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来养活,这是人类社会的奇迹。这个奇迹其实就是用化肥支撑成为大家公认的事实。如果没有化肥这粮食中的粮食,地球上7%的耕地怎么可能养活人类22%的人口。农业、农村、农民是中国的根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国家都不会忘记这个行业。正是由于坚信自己的判断,他果断地在全行业普遍亏损的形势下开始了自己的创业。 周义新认为创办一个成功的企业,最重要的是创造企业的灵魂。企业的灵魂实际上就是创立者的价值和信仰。周义新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让有限的生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得以无限的延续。这就是他要追求的一种高贵的人生。这是一种信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可以让人心灵得以充实、强大、无坚不摧,会具有一种超越性的目光,就会有获得成功的力量。这就是创造生命的意义。 人的生命有物质和意义两大空间,眼下,看中物质忽略意义的人太多。周义新觉得唯有意义才是一个企业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在化肥行业,他觉得企业的生命就是“倾情三农,回报社会”。周义新知道,办企业不是搞政治,但中国的企业家必须懂政治。不懂政治的企业家充其量是个暴发户,决不能成为企业家。因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必须依赖国家的稳定繁荣。中国的稳定和繁荣的根本在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就是国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梦,最终是取决于中国广大的农民生活水平实实在在的提高和改善。只有中国农民真正富裕,才是真正的国富民强,国家的长治久安,农民从化肥得到了实惠,就会买更多的化肥,这就是企业的长远利益。 周义新对自己的创业团队说:“我们的产品是销售给广大的农民,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那么我们必须诚诚恳恳地对待自己的父母。”周义新出生在阳一个农家。水是孕育炎帝神农的一条河流,阳就是水北岸。中国文化说到底是一种农耕文化,农业耕作就是诚实厚道地对待土地,土地就给予丰厚的回报。所以,人们常说,“人哄地皮,地就哄肚皮。”而周义新是炎帝神农的嫡传子孙,他的遗传基因里有太多的仁厚朴实的诚恳本性。他把 “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谋发展”作为企业的创业发展之路。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和自己的团队始终把质量价值观变成全体员工的共识和行为规范,建立强有力的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对产品的质量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检验和控制,严把原材料入厂关、半成品生产关、成品出厂关,确保产品质量。在国家、省、市、县四级多次抽查中,他们产品的合格率稳定在100%,被广大农民真正称为 “丰收肥”、“放心肥”。 正是企业把农民当做自己的衣食父母,所以就时时刻刻把农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于是他们成立了农化服务队,开通了800免费服务电话,常年深入田间地头,义务为农民测土配方,指导科学合理施肥,教农民识别真假化肥,做到了有茂盛生物产品的地方就有茂盛生物的服务。 一次,车间的同志在处理产量与质量的关系上,有些偏差,周义新知道后,说:“决不能牺牲质量来换产量。”在大量的产品中,一包两包质量上出现问题可能微不足道,但对一个农民来讲,却是关乎着一年的收成。这个人是你的父母、你的兄弟、你的亲人,你怎么想?所以我们公司的产品不能出现一点点的质量问题。 因此,公司创办到现在才两年时间,产品就多次被质量部门授予“打假扶优重点保护企业”、全国肥料交易会“推荐产品”,中原肥料双交会“放心肥料”杨凌农博会后稷金像金奖,农业行业100强质量信誉双保障产品。 企业是经济实体,企业不盈利就不可能有生命力。周义新创办的湖北茂盛生物有限公司绝不靠一时的投机赚钱,化肥行业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其实就是投机,周义新觉得自己的公司唯有靠巨大的产能和销量实现利润,这得益于周义新诚恳的做人。和周义新一次交往,做不成生意可以成为朋友,有两次交往,肯定成为知心朋友。在周义新眼里,朋友就是没有血缘的兄弟。正是这种人格魅力,公司有了广阔的人脉关系,建立起了完整、高效的产供销系统,与中化、中农等大型企业合作,产品畅销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很快公司的产销量达10万多吨,销售收入数亿元。金融部们看到一个创立不久的企业每个月的资金流量达数千万元,主动寻上门来提供服务,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周义新认为企业的效益在科技,出路在科技。他和科技单位联系,引进国际领先、国内首创的氨酸法造粒技术,节能高效,年产10万吨,每小时少用蒸汽1吨,年可节约30万元,节煤1800吨,价值100多万元,节电144万度,价值100多万元,而且产品总养分含量高,在市场上有巨大的竞争优势。同时,他充分发挥企业群团组织作用,开展小改革、小创造、小发明、小建议、小革新的“五小”活动,实现了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及员工收入的多赢,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周义新是舍得在科技上攀高结贵的。他觉得,传统的用化肥观念和施肥方法已不再适应目前的农业形势需要,新型肥料在以后的企业发展过程中显得日益重要。他多次拜访国家知名的微生物专家教授,与科研单位进行“学、科、研”有机结合,研发生产“晨耕”、“春牛”、“曾侯乙”、“武胜关”、“谱华章”等品牌的复合肥。 周义新同时在此基础上争取了 “30万吨生物肥项目”。这是经过多方面技术创新而取得的,摆脱了公司在低端产品上徘徊的局面。该项目总投资3200万元,目前,土建工程、厂房、库房及环保设施设备基础建设已全面铺开,后续的设备安装,水电配套及调试已作好充分准备。 在一个高度发展的经济社会中,回报社会凸显出企业的社会责任。周义新觉得承担责任、回报社会是企业的使命。从创办企业开始他就致力于各种公益事业,通过捐款助农、结对共建、修建乡村公路、送肥下乡……积极回报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周义新做这些事,决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从心里认为应该。因为党和政府给了企业发展的机会,党和政府的目标是社会和谐,企业去实现这个目标,就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周义新认为自己有理想和追求,最多只能觉得自己的生命有了意义,如果让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变成企业的理想和追求,就能决定企业的生机与活力。他觉得,中国能实现持续的高速增长,就是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己有幸能成为这个党的一个成员,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也是在党组织的培养下形成的,如果能让党的组织进入自己的企业,该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他真心诚意地找到相关部门,要求把非公有制经济联合党支部设立在公司。而且他觉得“基本组织健全,基本队伍坚强,基本活动正常,基本制度完善,基本保障有力”的“五个基本”不能做表面文章,只有落在实处,才能确立企业的精神和企业的正确发展,才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省委组织部的领导现场视察后,握着周义新的手说:“谢谢你为民营企业的组织建设树立了一个典范。”周义新说:“真正感谢组织赋予了民营企业发展的灵魂。”他还十分注重群团组织建设,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不仅在企业安了家,还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建立了和谐的劳动关系,增加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上下一盘棋,同心谋发展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