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乡亲——市委书记王祥喜访民情侧记
作者:陈晓林
乡村四月,春和景明。 4月29日至30日,市委书记王祥喜利用休息时间在随县三里岗镇吉祥寺村,访农户、察民情,与农民同吃同住,实践 “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 洁净的水泥路纵横交错,一排排农家小院整齐别致,一行行树木吐出新绿……位于随南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核心区的吉祥寺村,经过近年的建设和改造,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老乡,你好!”走进吉祥寺村二组杨德升家,王祥喜亲切地跟主人打招呼。 杨家堂屋里,老杨夫妇俩和请来的3名帮工,正分拣着干香菇。见来了客人,老杨起身迎接。宾主攀谈起来。 “今年香菇的 行 情 怎 么样?” “价 格 不错,每公斤可卖到72元。” “你家的香菇主要卖到哪里去了?” “一般都转卖到裕国公司、三友公司和神农生态等大公司去了,也有少部分自己外销。” 老杨一家四口,两个孩子上大学,夫妇俩没有种地,专门从事食用菌购销。去年家里购销香菇、木耳25万公斤,纯收入50多万元。 王祥喜十分关注经济发展环境,问道:“平常有哪些部门来收费?村里收不收费?” “现在没有谁来收费了,村里对我们很照顾,鼓励我们发展。” 听到老杨满意的回答,王祥喜放下心来。他鼓励老杨继续加快发展,把生意做得更大,当好菇农与市场之间的 “桥梁”。 “来的客是不是市里的王书记?”走过村民张道德门口时,老张的一句问话,引来大家一阵会心的笑声。 “老张的眼睛怪尖哩。这就是市委王书记!”陪同的村支部书记张德贵介绍。 “老同志好呀!今年多大年纪啦?”王祥喜坐下来与老张拉起了话。 张道德今年65岁,家里5口人,种了4亩多田,8棚共有4000袋香菇,去年家里收入4万多元。 “老同志,家里还有什么负担?” “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好,各级领导执行的也好。我们除了交每个人30块钱的合作医疗费外,没有什么费用交了。” “您觉得村里还有什么突出问题需要解决?” “现在我们组里有几口堰塘关不住水,要整修。今年天旱,缺水插秧的问题蛮严重。” 王祥喜认真听着老张的意见,他说:“你这个问题提得好。水的保障问题确实很重要。”他现场与随县、三里岗镇负责同志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决定下一步采取破堤碾压的工程方法加固堰堤,同时发动群众清淤,增加堰塘容量。 王祥喜还记下了群众反映的有线电视收费有些承受不了、浸泡香菇袋料的污水污染环境等问题。 年逾六旬的村民周传发看起来很精神很饱满,王祥喜问他有什么保养秘诀,他笑眯眯地 “揭秘”: “如今党的政策好,不愁吃也不愁穿,心里舒坦,当然越活越年轻。”周传发夫妇有一儿一女,儿子在云南红河卷烟厂上班,女儿已经出嫁了。老两口种了2500袋香菇,还有7亩山场,年收入2万多元。前不久,儿子、儿媳接他们两口子到云南 “享福”,被他们谢绝了。 在征询他们对政府的意见时,周传发问: “为什么曾都区的农村老人可以办理养老保险,我们随县却不行?” 王祥喜当即解释: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目前还在试点,曾都区是省里的试点区。你放心,这个好制度用不了多久就会全面推开的,你们两口子一定能够享受到。” “我们老两口最担心的是,我们走了,儿子、孙子怎么办!” 在走访困难户喻大娘家时,喻大娘道出了忧虑。原来,喻大娘的儿子、孙子都有智障,生活能力较差。 王祥喜耐心听了喻大娘的倾诉,安慰道: “现在我们国家发展很快,今后的社会保障会更加健全。你们老两口放心,像你们的儿子、孙子这种情况,会得到国家保障的。现在,你们要坚定信心,加强他们的康复训练,增强他们的行动和思维能力。” 村民周正权已经45岁了,依然单身,和年逾7旬的老母亲生活在一起,家庭十分困难。王祥喜鼓励周正权在种好家里4.5亩土地的同时,扩大香菇种植规模,争取脱贫致富。 王祥喜向驻村工作组员和村干部询问了村里困难户的情况。他说: “对于这些困难群众,我们要多关心,要给予帮扶。当然,对于帮扶的对象、项目和措施,要公开、透明,得到群众的认可。” 29日晚上,王祥喜一行吃住在二组村民周忠华家里。夜里,他还与随县领导、市国税局驻村干部等座谈,了解随县 “三万”工作情况和国税局驻村情况。 30日上午,在湖北裕国公司董事长雷于国陪同下,王祥喜一行察看了吉祥寺居民新村二期工程建设情况。 近年来,裕国公司通过 “名企带村”、“村企合一”模式,参与吉祥寺村新农村建设,在吉祥寺村的新村建设和食用菌产业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王祥喜要求,吉祥寺新村的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实施,不但要建设好,还要管理好,要继续发挥好新农村建设的示范作用。 在村里新引进的企业——湖北品源食品有限公司的建设工地,王祥喜向公司负责人罗学品了解企业发展的有关情况。他要求随县有关部门加大对企业支持力度,尽快帮企业办好相关手续,争取早日建成投产。他提出,公司的建筑风格、色彩要与吉祥寺新村二期工程协调、统一,成为旅游新村的一道景观。 王祥喜还走进三组村民秦波的旱育秧田,了解村里的春播情况,鼓励乡亲们抓住季节,抓好春耕生产。本报记者 陈晓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