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的分量
(上接第一版) 致力建设特色基地 连日来,在洛阳镇九口堰富民蘑菇专业合作社的田野里,一朵朵鲜嫩的香菇长势喜人,数十名农民在田间忙着采摘。这片探索“菇—稻”绿色生态栽培模式的基地面积已达300多亩,效益是原稻田传统种植的40倍。这是曾都推进高效种植的一个缩影。 特色基地日益变大。新曾都成立后,原有的大片农业被划出,农村面积小。区委区政府结合新区情,决定把农业做强做精。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组织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头企业开展良性互动,引导基地与企业直接联姻,实行标准化生产,发展订单农业。近年来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该区已建成优质粮基地45万亩(其中优质稻25万亩、优质小麦20万亩),优质油料基地4万亩,优质棉基地2万亩,蔬菜基地6万亩,食用菌生产基地3000万袋 (棒),速生丰产林基地30万亩,畜禽养殖基地年出栏生猪65万头、出笼家禽1000万只。 特色基地产出率显著提高。该区转变传统的劳作方式,积极探索新的种植养殖模式,大力发展菇稻、菜稻、畜禽鱼等高效高产模式,推行轻简栽培,推广旱育抛秧、机插秧、集中育秧、小麦免耕等技术,推广新品种、促进科学种田,土地的产出率大大提高。在南郊茶庵千亩水稻免耕抛秧核心示范区,在洛阳镇九口堰“菇—稻”高效栽培田野里,当地农民朋友高兴地说,这些模式既省工省力省钱,还增产增收,多好的事啊! 努力开发生态旅游 山花烂漫,蜂飞蝶舞。场地上停满小汽车,山庄内宾客满座……“五一”小长假,何店镇天星村的贤聚山庄,不少城里人来这里游玩。 近年来,曾都紧紧抓住“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着力发展生态旅游,重点打造千年银杏谷、府河现光山和太乙古观等景区,在景区周边、城市周边、交通主干道周边地区扶持农家乐旅游,发展农家特色美食、乡村农事体验、生态环境观光、水上特色风情、乡村娱乐休闲、乡村民俗文化、乡村度假养身等特色多样的项目。 穿行在曾都乡村,日渐兴起的农家乐比比皆是,杏林山庄、光发农家山庄、永兴酒楼、湘鄂饭庄、万家灯火大酒店等一批高档次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家家农家乐门前红灯高挂,人气旺盛。山庄里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雪。农家乐极力从自有的资源条件进行挖掘,为游客们提供水果蔬菜采摘、传统农耕等特色农事和垂钓、登山、烧烤、野餐等休闲活动,使游客在体验农家生活的同时,舒展身心,释放压力。 从自然的田园山乡风光,到现代化的经营形式,成功打造了旅游服务业新的增长点。近年来,该区每年增加100多家农家乐,目前已发展到500多家,这些有特色的农家乐吸引大量游客光顾。 曾都在新的征程上,快速前行,正在谱写着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