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直起跳——看随县经济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上)
作者:常跃耀
本报记者 常跃耀 艳阳高照,晴朗旷远,5月的随县到处充满生机活力。316国道随县经济开发区段道路扩宽在提速,一处处厂房破土而起,一家家现代化厂房里机声隆隆,随县正向“工业强县”迈进! 从无到有:工业平台平地而起 新随县刚成立时,没有县城,城市经济几乎没有,辖区内没有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城镇化水平低,工业增加值仅26.81亿元,年一般预算收入只有3970万元,在2009年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中,经济总量和人均值均居全省县市区之末。 新随县百业待举,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助推经济的垂直起跳。县委县政府快速反应,打造工业平台。2009年9月14日,随县经济开发区挂牌成立。该区基础设施快速到位,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并于第二年成功申报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该区2010年累计引进3000万元以上项目21个,其中已开工项目16个,投产项目3个;闽商石材工业园入园企业增至33家。 这么多企业看好随县,得力于“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招商引资成为该县的头等大事,全县11个招商专班迅速成立,制订奖惩措施配套运转,运用蹲点招商、会展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方式全民招商。功夫不负有心人,随县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炎帝科技、第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湖北联飞翔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相继落户,2010年共引进项目126个,实际到位资金32.3亿元,为随县的垂直起跳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从小到大:特色农业更加鲜明 随县是农业大县,农产品资源丰富。随县破除传统观念,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2010年,随县农产品加工产值67.48亿元,占农业产值比重达97.87%,同比提高近50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6524元,同比增长15.21%。 思路决定出路。“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是随县坚持比较优势、错位发展的经济思路。随县将涉农项目和资金打捆配置,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小区化养殖,不断壮大蔬菜、食用菌、茶叶等十大农业板块基地,建成万亩连片水稻、万亩连片小麦、万亩连片马铃薯3个高产示范区;以优质猪、牛、羊养殖为重点,抓好基地与企业的对接,涌现了均川三元猪、吴山优质牛、洪山三黄鸡等特色养殖小区。同时,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扶优培壮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全县新增农业龙头企业28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15家,初步建成了10个乡镇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 发展特色农业,创出品牌精品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2010年,随县大力推广申报“三品一标志”,积极开展名牌产品申报和商标注册工作,加大产品包装、推介和宣传力度。安居泡泡青、唐县镇土豆、尚市油桃、洪山“二月风”葛粉、小林花生等畅销全国。 为畅通特色农产品走出随县、走向全国的 “绿色通道”,随县大力发展合作经济,在合作社的组建、经营和管理上给予优质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带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农村生产大户牵头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到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314个,带动4万多农户近20万人致富。 从弱到强:旅游产业“串珠成链” 随县地处“两圈节点”和“西圈门户”,旅游资源丰富。2010年,随县着力打造“拜谒始祖文化之旅”、“原生态探险体验之旅”、“休闲养生度假之旅”等精品景区,推动旅游景点大开发,促进旅游产业跨越发展。 依托湖北炎黄基金会,引进湖北玉龙集团等参与随县旅游开发,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筹资手段市场化的投入机制,着力打造精品景区。以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为核心,配套厉山古镇仿古包装改造和生态园林县城建设;总投资9亿元的随南玉龙温泉九大主体公园已建成5个,正逐步成为华中最具吸引力的休闲度假胜地;总投资7亿元的玉龙漂流景区完成一期投资1.2亿元,今年7月将开业迎宾,建成后将成为华中“第一漂”。 全县旅游业初步形成了中有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南有玉龙温泉,北有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区的“一主两翼”发展格局。其间配有“春赏桃花夏品兰,秋观红叶冬沐泉”等节庆活动,共同组成优质的旅游产品链。 随县境内名景胜地众多,其中两个国家4A级景区、1个国家3A级景区、1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地质公园。2010年,游客突破2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6.8亿元,均比2009年增加一倍以上,“湖北旅游强县”创建工作初步通过验收。 “建设两个年产值过百亿元的工业园区,打造两个年产值过百亿元的支柱产业,将随县建成‘世界华人寻根谒祖朝圣地、华中生态文化旅游名胜地、湖北特色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和新型工业基地’”。在充满希望的2011年,年轻的随县在大环境中思考,在大竞争中拼搏,在大开放中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三大战略,向县域经济继续前进5到8个位次的目标奋勇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