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耒耜化器播农耕
“华祖农宗”。 苍松欲滴聚飞禽,秀水绕亭听祖音。5月18日,走进满目苍翠的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始祖门上的这四个鎏金大字,耀眼而凝重,让人不由产生怀古之幽思。 15层楼高的炎帝大像,手抱稻穗,凝视远方……追溯历史长河,烈山之巅,依稀似有一人巍然耸立于大河之源,他与那时的家人邻人一起手执耒耜,在蛮荒的大地上画出美丽的谷田,这谷田历经千年的打磨,犹如蒙太奇般化为眼前诗意的稻浪、麦浪…… 谁有如此的智慧和伟力?“华祖农宗”——炎帝神农! 《易·系辞》曰:“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管子》中说:“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炎帝神农发明耒耜,教民生谷,开创农耕,点燃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耒耜是古代耕地翻土的农具,耒是柄,耜是下端的起土部分,相传一次炎帝神农采药时,看到一群野猪用嘴巴拱土,突然间灵感迸发,用木石制作出华夏历史上的第一把耒耜…… 有了耒耜,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耕”和耕播农业。 2009年5月,在湖南耒阳市农耕博物馆,耒耜发展演变的轨迹、实物令记者至今难想象:今天看起来落伍的农具,竟然划开时代,自成标杆——它使原始人类从刀耕火种到精细耕作,从游牧到定居,解决了饥饿问题,播下了文明的种子,随后产生了房屋、陶器、交易、音乐……农耕文明由此成为诞生其他一切文明的基点和源泉。 5000年来,稻作农耕在中华大地世代传承。始祖故里的随州人更是继承和发扬光大炎帝神农精神,在这片丰腴的土地上精耕细作、创新创造,谱写着湖北粮仓的当代神话——1995年,随州实现中稻一季亩产过吨粮,名列全省第一。 随州,地处南北气候分界线,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交汇地带,地理位置独特,生态和气候都最适宜种植稻谷。因此,炎帝部落原始农业发轫于此。近年来,随州及周边地区的考古发现一再证实了炎帝神农时代的远古辉煌。 炎帝精神不灭,文明泽被后世。精耕细作的传统一代一代沿袭继承:两段育秧、犁地靶田、深沟高厢……回报的是沉甸甸、金灿灿的稻谷。这种精神到物质的宝贵财富一再呈现于炎帝故里: 优质稻种推广,随县殷店“鹦鹉”牌大米曾经享誉全国,还出口到俄罗斯; 随州市神农稻香米业公司坚守“神农牌”,生产的“农耕源”、“神农稻香”、“耕之根”牌优质大米在沿海地区十分畅销; 随县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随州成为全省优质高产品种展示基地 …… 稻花香里,丰年依旧笑春风;炎帝故里,菇香争妍飘四海。 随州,别名中国香菇之乡、花菇之乡!去年,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量达到2.5万吨,出口创汇3.6亿美元,居全省第一,行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菇香醉人,马铃薯遍野,“姐妹”比肩争效,更让农民致富。 随州首创的马铃薯深沟高垄全覆膜技术,使其亩产量达到2000多公斤,被中国马铃薯产业协会首席专家谢从华教授誉为“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栽培模式之一,在南方地区是一个创新与突破”。 踏着千年的雨露,炎帝故里,农产品“家族”分外妖娆——菜豌豆、大蒜……纷纷跃上餐桌,让人们品尝着、惦记着。 千年农业发端于炎帝,跃变于炎帝故里——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让特色农业走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品牌化。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相在这片神奇的土地粉墨登场:裕国菇业、银丰麦面、金禾米业、同星农业…… 他们描绘出现代农业的五彩斑斓! 这一切源自耒耜,她,划开丰腴的大地。沧海桑田,故里变迁。耒耜,在历史的长河里孕育新的 “耒耜”——农耕技术随着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新的面孔。 1970年,随县插秧机厂成立,生产的插秧机全国闻名,从炎帝故里出发,在华夏大地上耕植,速度、效率远远超越了它的祖先“耒耜”。如今,我市农田机械耕地、播种、收割面积在八成以上,机械插秧土地在逐步扩大。 这片土地,创造新的奇迹,孕育新的希望。由生产农业机械转向专用汽车,我市成为“中国专用汽车之都”,谱写着“农工齐飞”的辉煌篇章! 耒耜,一把穿越千年的器具;神农,那个牵挂亿万华夏子孙的祖神!我们依旧流淌着如长江、黄河般血液,渊源而广布。湖北日报记者 王兵 包东喜 本报记者 王董斌 毛传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