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为布制衣文明始
  湖北日报记者 王兵 包东喜 本报记者 王董斌 毛传荣
  
    霓裳幻舞,草裙婀娜,娉婷绰约……
    今天,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亿万炎黄子孙穿着五颜六色的漂亮衣裳,来来往往。
    谁会想到,教民制作衣裳的鼻祖是炎帝神农?
    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宋代罗泌著《路史》载:“炎帝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教之桑麻,以为布帛……”《皇王大纪》中载:炎帝“治其丝麻为之布帛”。
    发明创造一小步,人类前进一大步。继制耒耜、植五谷,解决人类饥饿问题之后,炎帝神农又教民治麻桑为布帛,替代树叶、兽皮来御寒和遮身,使人类由蒙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了重大一步,从此,男耕女织,衣食所安。
    1978年,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重见天日。考古专家从曾侯乙墓纺织品残片中发现了丝织品和丝麻交织物——那时,随州大地上生活的人们该是穿上丝麻混纺织品吧!
    岁月变迁,沧海桑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如今,人们早已告别了粗麻布衣,穿在身上的是五彩斑斓的棉、丝、毛、化纤等衣服,纺纱缝纫工具已经从原始的骨针、纺轮变成了先进的纺纱机、电脑针织机……
    先进替代落后,历史的车轮同样印照在人类衣饰的变迁里。回望历史,作为炎黄子孙,谁不会对将人类带出蒙昧时代的先祖炎帝神农致以深深地敬意和感恩?
    功绩耀千古,精神泽万世。今日神农故里随州,继承炎帝神农治麻为布制衣的传统,纺织服装行业已经成为五大支柱产业之一。
    铁树纺织、缫丝厂、淅河二棉……这些都是随州人耳熟能详的纺织企业名字,如今虽已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湮灭,但它们曾经独领随州纺织行业风骚的辉煌历史,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上世纪末,铁树集团生产的牛仔布出口美国,缫丝厂带动了养蚕业的发展,淅河二棉、厉山三棉、唐县镇四棉等支撑起乡镇经济的半壁江山!”市经信委副主任龚志彬深有感触地回忆说。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新生的纺织服装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兴发纺织、冰姿服饰、力丰针织、鹏翔纺织等众多企业沿316国道形成一条20公里长的纺织服装工业走廊。
    到2010年底,随州市拥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72家,从业人数1.2万多人,实现总产值41亿元,初步形成了以纺纱、织布、服装为主的产业链条,成为湖北粗厚织物基地。
    这里,有一种精神叫创新——纺织技术和产品品质不断提升:
    兴发纺织引进先进的气流纺纱机、竹节纱生产线等,纺纱质量国内领先;
    联力公司从国外引进电脑针织机,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能编织花型复杂、样式新颖的服装;
    冰姿服饰公司在上海成立了研发中心,自主品牌“三梦”获省著名商标,产品从单一羽绒服向四季服装转变……
    这里,有一种力量叫传统——在炎帝神农诞生地随县厉山镇,纺织传统更是发扬光大:
    大大小小的纺织企业近30家,随县政府正规划建设一个纺织工业园,目前已经有5家大的纺织企业进入;
    曾经消沉的随县养蚕业又开始复苏,茧壳经飘白拉丝后是上等衣、被的内褥,蚕蛹是制作营养保健品的核心原料,迎来养蚕业春天的封江柞蚕养殖生产基地的农民们,正在品尝养蚕致富的甜蜜……
    这里,有一种文化叫敬仰——如今,在随县农村,偶尔能见到老式纺车,手法娴熟的老奶奶们牵上棉条,摇一摇还能发出“刺溜”、“刺溜”的摇篮曲般的声音,木头织布机则鸣出“吱嘎”、“吱嘎”的乐音,它们诉说一段穿越千年服饰往事,直到炎帝神农,直到烈山脚下……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为布制衣文明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综合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