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中为市倡交易
湖北日报记者 王兵 包东喜 本报记者 王董斌 毛传荣 市场繁荣红火,商品琳琅满目,消费流金淌银…… 今天,当你在商场超市购买商品或在酒店、美容、健身场所享受各种消费服务时,你可曾想到,现代商业的发展繁荣是脱胎于原始社会炎帝神农首创的“日中为市”? 5月20日,在炎帝神农诞生地随县厉山镇,一条名为“日中街”的商业街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里商铺林立、商品丰富、人流如织……据传,这是炎帝神农故里子孙为纪念始祖“日中为市、首倡交易”的功绩而命名。 《易·系辞》中说:“神农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传说炎帝神农教人们种田和养殖后,人民的生活逐渐好起来,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社会分工,有的种五谷,有的狩猎为主,有的捕鱼为主,有的制陶为业。有一天,炎帝神农问大家,你们还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有位长者说,现在生活虽然好多了,就是有些单调,有肉没鱼,有饭缺菜,要是能互相交换些东西就好了。于是炎帝神农让大家把多余的东西拿出来交易,时间定在每天太阳当顶时,由此形成集市。 不用自己生产某种东西,而是通过交换来各取所需,生活从此变得丰富多彩,这就是市场交易——这个伟大发明的神奇力量! “日中为市”,影响深远。在我国一些地方,日中为市的传统一直保留了下来。在随州,称之为白午集。随北一些乡镇,太阳当顶时,人们就聚集到一起买卖货物,交易完后便回家。 穿越五千年风雨烟云,“日中为市”的商业源泉已经发展成今天的商品经济海洋,商品交易的方式已经从实物变成货币,交易的时间已经不限于“日中”,商品类型更加丰富多彩,并从物质延伸到精神层面。 炎帝故里随州,更是在继承中发扬炎帝神农创新精神,让商业之花灿烂开放—— 市场建设如火如荼。解放路是随州城市的商业地标,这里商家云集,繁华如梦。银泰购物中心、中商百货、中百仓储、维多利亚会所等,为市民提供高品味的购物环境和休闲享受。香港街、澳门街、时代广场、建材五金、农贸市场等专业市场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如今,随州市已有商贸流通业服务网点2.1万多个,各类市场67个,农村交易市场54个,形成了大型商场、超市、专卖店、便利店、百货店、农家店等多种业态、连锁经营等多种方式共同发展的新的商业流通格局。“十二五”时期,随州将加快商业发展布局,提升以解放路为中心的市级商业中心服务功能,完善以随州经济开发区和城南新区为重点的市级副商业中心建设。 居民消费层次提升。居民消费结构由生存发展型向发展享受型跨越。从“三大件”的三次更替,可以看出随州居民不同时代的消费热点:上世纪70年代,让人羡慕的“三大件”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80年代是彩电、冰箱、洗衣机;今天是住房、汽车、珠宝首饰。近几年,居民开私家车、用手机、上互联网,光顾美容院、健身房、外出旅游等,追求更加休闲、舒适的生活。2010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5亿元,同比增长20%。 外贸出口快速增长。1992年,随州市首次拥有了自营出口权,将生意做到了国外。此后,外贸出口快速增长,被誉为外贸出口的“随州现象”。2000年,随州市外贸出口只有1662万美元,2010年这一数字是7.58亿美元,位居全省第三。全市有82家企业实现出口,形成了农产品、机电产品、轻纺产品三足鼎立的外贸格局,产品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一枝独秀”,去年出口达3.6亿美元,居全省第一。在三友、裕国、神农生态等龙头加工企业的带动下,随州香菇实行标准化种植、加工,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买全国,卖世界”——随州香菇正在成为随州城市的地理商标。 无农不稳,无商不活。回望历史,我们应当对炎帝神农致以深深的感恩——正是他用那双神奇有力的大手推开了市场之门,延及今日的繁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