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义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著名清史专家。原人民大学清史所所长,1991年调至中国社科出版社任副总编,后改任总编至1999年。
今天,我踏上神奇、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有现代化城市气氛的随州,确实感到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愧是有着“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双世界名牌的城市。这些天,我阅读了当地学者撰写的有关炎帝文化的著作,看了一些文献典籍资料,同时也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谈谈对随州炎帝神农文化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中国文明的肇端。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是目前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历史考古学、民族学中,逐渐形成一个共识,中华文明的形成要大大提前,著名考古学家,曾经任中国考古协会会长的苏秉琦先生概括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为,“超过百万年的文化根源,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文化古国,两千年的中华遗址”。文明起步近一万年,五千年前就已经有早期文明的古国,两千年前中华民族逐步形成统一的文明国家。从社会形态上,学术界一般把炎黄时代确定为原始社会末期,已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形成大型部落乃至文明古国的雏形。生产力水平已经由新石器时代进入石器与铜器并用时代,由渔猎游牧社会转入较为稳定的社会,物质财富比愚昧时代大量增加,考古发现有大量的粮仓、建筑等遗址,已经初步进入早期文明时期。简单地说,炎黄时代就是中华文明的开端。
二、随州地区的考古文化印证炎帝时代社会生活的状况。把炎帝文化中的文化记载、民间传说、考古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才能取得新的突破。有足够的文献资料证明随州烈山是炎帝神农故里,除此之外,在随州地区周围大量发掘的考古文化成果对此有所印证。根据考古文化成果,当时炎帝时代的状况有几点表现:一是农业经济十分发达。在随州地区发现的遗址当中,位于枣阳的雕龙碑遗址、随州三里岗的冷皮垭遗址,就有大量稻壳、稻草烧制的红土等,说明随州先民耕种十分发达。二是纺织业发展水平较高。考古文化遗物中出土了纺织业制品。三是治陶业成为当时的新型部门,考古发现黑、红、灰多种陶片,说明当时炎帝时代纺织业的兴盛。四是定居生活包含城市萌芽。城市的出现,是文明发展的标志。在随州一些考古遗址中出现了单边、双边的地面建筑。五是产生初步的文明、宗教信仰表现。在随州出土的一些炎帝时代的器具上,出现了文字雏形的符号。
三、继承和弘扬炎帝文化的现实意义。继承和弘扬炎帝文化,进一步激发我们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民族进取精神。炎帝在远古时期生产力低下、自然环境险恶的条件下,率领先民与大自然进行斗争,以坚韧不拔、不断探索的精神进行了伟大的发明创造,农耕文化由此而兴。自古以来我国都是农业古国,炎帝创造农耕文明,奠定了中华民族生存之本。继承和弘扬炎帝文化,我们还应传承炎帝心怀天下、为民谋利的大公精神。不顾自身安危尝百草,炎帝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天下为公的道德标准,也是屹立在中华民族心中的一块不朽丰碑,要继承发扬。继承和弘扬炎帝神农文化,尤其要创新和谐统一的爱国精神。十几亿中华儿女都是炎黄子孙,有着同样的始祖,是以炎黄文化为折射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为何能节节排除干扰,是因为中华民族有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以炎帝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基础,应该通过多种渠道传播与弘扬炎帝文化。
继承弘扬炎帝文化,作为炎帝神农故里的湖北省随州市责无旁贷,任务艰巨。在上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利用炎帝资源率先在全国成立炎帝文化研究会,并举办了几次有影响的学术研讨会,可以说随州炎帝文化研究处于前端。这几年接连举办三届寻根节,办的很有影响、特色,对于炎帝文化研究、传承炎帝精神作出重要贡献。诚恳希望随州炎帝文化研究会在省市领导关心下,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进一步与海内外炎黄研究机构加强合作,深化研究力度,培养研究人才,壮大研究队伍,把炎帝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到更深更好层次,为炎帝文化研究作出更大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