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揭穿诈骗伎俩 案例支招防骗
作者:徐军国
  本报记者 徐军国 通讯员 李鸿 丁学军
  骗术一
    “恭喜您中奖了”
    特点:犯罪嫌疑人利用市民投机致富的侥幸心理,借助网络、短信、电话、刮刮卡、信件等媒介,发送虚假中奖信息,继而以收取手续费、保证金、邮资、税费为由,骗取钱财。案例:轻信中奖信息 被骗走4.5万元
    今年5月25日上午9时许,市民陈女士报案,称其遭遇短信诈骗,被人骗走4.5万元。原来,陈女士接到一个电话,对方称三星集团正在举行30周年庆典活动,陈女士的手机号码被抽中了一等奖,奖金是16万元,联系电话155264xxxxx,联系人林小姐。电话打过去,林小姐称,要想16万元奖金,必须先交汇款费用,当陈女士汇去第一笔款后,对方又称要交押金、税收等。陈女士按照对方要求分4次共汇了4.5万元钱,最终没有收到所谓的“奖金”,才知道被骗。
    支招:天上不会掉馅饼,碰到此类电话,要慎之又慎,最好的防骗方法是不去理睬。
  骗术二
    “可享受购车退税”
    特点:嫌疑人事先通过其他手段获取购车人详细资料,以国税局或财政局工作人员名义,用电话或短信方式联系车主,谎称根据国家最新出台的政策,车主可享受购车退税,并留下所谓“服务电话”或“领导电话”,以交纳手续费、保证金等名义,诱导其到银行ATM机进行假退税真转账的操作。
    案例:刚买轿车没几天
    汽车退税损九千
    5月14日上午11时许,市民李先生接到电话为15571xxxxxx的电话,对方自称是国资库的,并告知李先生,其前几天购买的轿车要返还购车税3%,今天是最后一天,请联系0276298XXXX。拨打该号码后,一名自称税务局的女子让李先生到ATM机上操作办理退税手续。李先生按该女子的要求操作,后发现自己卡中9000元人民币被转到一个陌生账户,李先生随即报警。
    支招:税务、财政部门对消费者进行退税时,会通过电视、报纸等权威媒体公告,在接到此类诈骗电话后,应先到相关部门咨询核实。
  骗术三
    “你涉嫌犯罪”
    特点:骗子通常冒充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税务等机关工作人员,拨打事主家里的电话,谎称 “你涉嫌重大犯罪”,以此方式将事主银行卡和存折上的钱骗到所谓“安全账号”上。
    案例:安全账号不安全
    转走现金近万元
    5月20日上午9时许,市民陈女士接到一个自称是黄冈市公安局的陈警官的电话,对方称其账户涉嫌被他人洗黑钱,要其迅速转移存款以解冻账户。为确定真伪,“警方”要求陈女士将自己账户的钱转到对方提供的安全账户上,确认与陈女士没关系后两小时内将钱返还。信以为真的陈女士为证清白,按照对方指示取出9900元,在ATM机上按照“陈警官”要求用英文进行操作,结果被骗。
    支招:执法机关工作人员需要向公民询问情况时,会当面询问并做笔录,不会用电话询问。
  骗术四
    “孩子遭遇意外”
    特点:骗子冒充医务人员或学校辅导员等身份,打电话给事主家人,谎称其子女出车祸、摔伤、住院或者把别人刺伤,急需汇医疗费,从而达到骗钱的目的。案例:“儿子打伤别人” 原是无中生有
    3月11日中午,家住淅河镇虹桥村村民张某,在家中接到电话,对方自称是他的儿子,在外将别人打伤,如果不赔偿1.5万元钱就会被拘留。张某慌了神,赶紧向“儿子”提供的银行卡账号汇去了1.5万元钱。
    支招:家长在接到类似电话时,切莫慌张,应及时与子女取得联系,在暂时联系不上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子女单位的同事或朋友了解情况,或向当地公安机关寻求帮助。
  骗术五
    QQ聊天借钱
    特点:嫌疑人事先通过盗号软件和强制视频软件盗取QQ号码使用人的密码,随后登录盗取的QQ号码与其好友聊天,以骗其信任,最后以急需用钱为名向其好友或亲戚借钱,从而诈骗钱款。案例:“妹妹”QQ借钱姐姐被骗五千
    4月30日中午,市民李小姐在家中上网,其“妹妹”通过QQ聊天称其需要用钱,要李小姐往账号6227XXXXX(户名:申金珍)汇款5000元,并说5月3号前还钱。李小姐信以为真,于当日下午汇款。事后得知,其妹妹当天并没上网。
    支招:遇到类似情况时,应及时通过电话与对方核实,现在不法分子运用高科技,诈骗方式花样百出,要时刻提高警惕。
  骗术六招聘单位索要介绍费、培训费
    特点:嫌疑人以招聘业务员为名,发布一些虚假招聘信息,并承诺优厚的待遇,事主一旦与其联系,便以收取介绍费、培训费、服装费等为由骗钱。
    案例:急于找工作 被骗两千五
    近几天,市民张女士有点烦:其丈夫几天前在随州一网站上浏览招聘信息,发现某酒店招聘3名男司机,于是迅速跟对方联系。对方说的待遇很诱人,可随后几天,对方以上班需要交服装费、押金为由,让其丈夫向指定账户存入2500元。张女士发现后,很是气愤,要求对方退钱,对方竟称 “你再汇500元,我给你开3000元的转账”。
    支招:大家不要轻信一些网络招聘信息,市区劳动部门可为劳动者免费提供岗位。同时,正规单位招聘是不收取此类费用的,求职者在遇到类似虚假招聘信息时,要辨认真假。
  骗术七
    “先打款再交车”
    特点:骗子以手机短信或在网络上发布此类信息,一旦事主与其联系,便以需要订金等手法骗取事主钱财。
    案例:欲买二手车 没了千余元
    前不久,市民小裴在互联网上看到卖二手摩托车的信息便与对方联系,对方提出先付款后提货。当小裴于5月8日汇款1500元后,才发觉受骗了。
    支招:不要轻信买卖二手车的手机短信和网络资讯,购车最好到正规的、有资质的公司或单位进行买卖交易,不要听信所谓的低价黑车、走私车、拍卖车、报废车、下线车信息。
  骗术八
  捡钱平分
    特点:“捡钱平分”骗局可谓老掉牙了,然而该骗局升级版却频现街头。骗子假借丢钱让市民开包验身,然后套取市民的银行卡信息取钱。案例:“失主”借搜身 实施“调包计”
    5月29日12时,广水市民小王回家时,突然发现地上有一叠钱。他正疑惑时,身后一名男子快步上前,抄起钱放进裤兜,然后提出分钱。“我刚丢了一叠钱,你们看到了吗?”另一名中年男子上前询问。“失主”要求两人立刻还钱。小王和捡钱男子都摇头否认捡到钱。这时第三名男子出现,称如果心中没鬼,就把包交由他检查。小王觉得自己并没有捡钱,麻利地打开包。看到包内有银行卡,“失主”称自己银行卡也丢失,内有数万元存款。“失主”佯装银行卡挂失,要求小王提供密码查询余额,随后掉包将其卡内7000元取走。
    支招:骗子将老掉牙的“捡钱平分”与“调包计”嫁接一起,调取银行卡密码行骗。民警提醒市民,“天上一旦掉馅饼,不是圈套就是陷阱”。遇到捡钱平分必定不怀好意,一旦有人纠缠应及时报警,切莫泄露财物信息。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揭穿诈骗伎俩 案例支招防骗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9 版:焦点】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