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农绿碎茶
(上接第一版)随州车云毛尖是中国传统名茶,经茶农精工细制,创造出外形紧细圆直、锋豪显露,内质香高味醇、甜凉生津、色泽嫩绿、汤清叶绿的佳品。在1915年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赛展获金奖。 据统计,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随州有名称的大小茶场有380多个,茶叶种植面积达16万亩,几乎形成了村村种茶的局面。随州,被认定为湖北省五大茶区之一。如今,在随州,关于发展壮大茶叶产业,让“随州茶”像“随州香菇”一样走出去的思考和探寻,一直没有停歇。神农绿碎茶,就是茶叶行业一个从未有的新品。 当我们解开茶包捧起这些送来的 “新茶”,眼前的一切,大家感到奇怪,这哪里是什么稚嫩的茶叶,分明是茶农整理茶园时,从茶树上剪下来的茶树枝带大叶片呀。过去,这些枝叶都是员工在修整茶树时,将其作为残枝废叶剪下,留在茶树底下当做肥料。把丢弃的残枝废叶当作“新茶”收,这对于在茶叶行业摸爬滚打了半辈子的刘三运来说,难道不知道这个最基本的常识? 没错,的确是从茶树上剪下来的过去只能作肥料的枝叶。云峰山茶场副场长傅波告诉道,就是茶农们整理茶园时剪下来的这些枝叶,他们照单全收,品质好的,给出的收购价最高达两元多一公斤。这些看起来过去废弃的茶树枝叶,精加工后出口到国外,可都是抢手的“宝贝”呢。这“宝贝”,是云峰山茶场近年来开发出的新品种,名叫神农绿碎茶,主打欧美、日本等海外市场。 神农绿碎茶,是随州茶业的一次前无古者的伟大创举。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是刘三运率领的随州神农茶业集团沿着炎帝神农的探索路径,弘扬始祖的创造精神,以云峰山茶场为依托,在此掀起的一场随州绿茶“产业革命”。 在傅波的带领下,我们见证了云峰山茶场神农绿碎茶诞生的全过程。 茶农们将一车车修剪下来的茶树枝叶运送到收储仓库,经摊晒、晾干后,制茶工人对原材料作进一步精选,然后进入加工车间,由机器进行色选、切碎、筛选、制粒等工序,最后制成一袋袋碎茶粒成品。这种茶的最大特点,就是产品呈颗粒状,即冲即饮,更适合欧美和日本等国家人群的口味和快节奏的生活。它的最大特色,就是有别于过去市场上的“快餐茶”,避免冲泡出后是锈油斑斑的红茶。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茶树枝叶都能做神农绿碎茶的原材料。刘三运介绍说,制作神农绿碎茶的原材料,必须来自天然无污染的有机茶。而有机茶的种植,则需要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并非一年、两年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就能形成的。 云峰山茶场,始建于1975年。2003年,为进一步做强茶产业,该茶场引入了有机茶种植理念,由常规茶园向有机茶园转变。该茶场在茶叶种植过程中不施化肥,改施生物肥;茶树不打农药,而是采取聚光灯等物理方式进行防病杀虫。经不断改造升级,茶叶品质不断提升,到2010年时,有机茶叶品质达到了欧美、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的出口要求。 找准路子,瞄准方向。2010年,云峰山茶场投资建设了现代化的有机茶加工厂房,从国外引进了一批茶叶制加工设备。当年即开始生产、制作神农绿碎茶,年加工量达3000多吨,产值4000多万元。 这场“茶叶革命”的直接受益者是随州数万茶农。以夏季茶园管理时修剪的有机茶茶枝叶为原材料,这意味着对单靠卖芽茶的茶场和茶农们来说,又多了一次增收的机会。傅波给我们算了一笔经济账:从小处算,一户茶农夫妻二人,在茶场每天最高可剪下茶树枝叶近500公斤,按照最低档次每公斤一元的收购价,一户茶农在修整茶园的同时,日劳动所得就可另外增收500元;往大处算,全市16万多亩茶园,如果全部采取有机茶方法培育种植,随州茶叶生产和出口将是第二个“香菇产业”。 当前,国际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发展有机茶,是茶产业的必由之路。透过“神农绿碎茶”的生产加工和海外热销,刘三运深有感触。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仅云峰山茶场现有的1.3万亩有机茶园产量,根本满足不了生产出口要求,由于原材料、生产、加工规模的限制,现在有1000多吨的神农绿碎茶出口单子没敢接。 为进一步做强做大茶产业,随州神农茶业集团已开始着手全市“有机茶”计划。以云峰山茶场为核心和依托,对茶叶集团合作社下属的40多家茶叶生产企业进行统一指导下,发展有机茶种植、生产。现在,周边乡镇已有2.5万亩常规茶园,在云峰山茶场为示范作用的带动下,进行有机茶园改造。 随州有着丰富的茶文化历史底蕴和茶叶资源,但随州茶叶的名号却一直没有叫响。神农茶业集团,以发展神农绿碎茶为契机,大力推广有机茶生产,不断改变过去那种小作坊式的茶叶生产模式,打造茶叶精、深加工产业链,不断增强随州茶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他们计划采取“茶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走标准化发展之路,引领群众致富,推动全市茶叶向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让以神农绿碎茶为代表的随州茶产业,迈进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随州市茶叶协会会长刘三运,感到肩上责任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