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家湾的变迁
作者:冯家园实习生姜曦
顺着随小公路向北走5公里左右就到了随县草店镇石庙村,经过一座漫水桥向里走500米左右,一个自然湾坐落两山之间,古代门楼瓦房与现代青砖楼房交相辉映,这里就是当年中共豫南地方委员会所在地——石家湾。6月初,记者来到了这片红色土地,探寻过往的故事和今昔的变化。 提到石家湾的红色印记,时间要回溯到1938年。当年,武汉沦陷后,河南省委决定将党的工作沿平汉铁路向南发展,应山、随县和枣阳一带成为革命战斗的活跃地。现年71岁的石九平回忆,石家湾是因富裕的石氏三兄弟而闻名,他们盖了3个坐北朝南的门楼,设有前中后3个院落,共9个四合院,院内是四通八达。那时附近居住的农民群众较多,基础很好。 据记载,1939年,中国共产党在石家湾设立“中共信应地方委员会”办事机构,便于开辟鄂豫根据地。1943年6月,“中共信应随中心县委员会”在此设立常驻机关。1944年11月,“新四军第五师豫南游击兵团”司令部迁至这里,改编为“河南挺进兵团”,黄林任司令员,贾再山任政委。负责该镇地方志的石龙天说,据他父母的讲述,当时新四军就住在石氏三兄弟的前、中院,来来往往的官兵很多,有时开会开到很晚。在采访中,还有不少村民仍然记得一些黄司令的故事,但不全面。 1945年1月,中共河南工作委员会驻扎在此,同年10月,更名为“中共豫南地方委员会”,设立豫南专署,辖信随、应随等13县,张旺午在此担任专员。该镇文化馆馆长王本升说,张旺午在石家湾种了2年多的瓜,住在石九畴的家中,直到1946年“豫南专署”随中原突围转移的时候,张旺午的真实身份才被揭开。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驻扎石家湾的党组织一直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65年过去了,再次来到石家湾,门楼已淡去了原有的颜色,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峥嵘岁月。如今,门楼上还印有“毛主席万岁”等字样。西门楼的中后院已被拆除新建,仅剩下大门,其他门楼也经过改建,里面堆满了柴禾、杂物等,以往四通八达、气派雅致不复存在。该村副主任徐明军介绍,由于没有专门保护,年久失修,3个门楼破坏比较严重。 如今的石家湾现代气息越来越浓厚,热水器、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化电器设备成为村民生活的必需品,各种楼房也拔地而起,与旧时的门楼形成鲜明的对比。石家湾现有20余户100多人,主要靠种植袋料香菇、外出务工和种田创收。现年63岁的曾兆兵说,农忙时就侍弄田里,农闲摆弄下香菇,一年可以挣上3万余元。据了解,石家湾户均种植香菇4000袋,每户仅香菇一项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 谈到石家湾的变化,村民感触最深的还是交通方便了,生活条件逐渐变好了。2008年,石家湾的水泥路修通了,村民出行更加方便,不少家庭买了摩托车。“路通了,我们种的香菇可以买更好的价钱,销路也多了。”村民石云心直口快,“现在政策好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天天像过年似的。” 昔日的战斗情形已经远去,今日的石家湾日渐美好。本报记者 冯家园 实习生 姜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