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 氏 祠 新 貌
作者:毛传荣
本报记者 毛传荣 通讯员 祝学斌 出广水市应山城区南行,便来到了著名的吉阳大蒜产地——陈巷镇。再沿着绿树成荫的杨平公路西行1公里,到了一处高产农田示范片,但见“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树成行”,青翠的秧苗正生长着,预示着秋季的丰收。这里便是中共第一届应山县委诞生地——梧桐村黄氏祠。 据《广水党史志》记载,1927年11月,中共京汉特委在陈巷西黄氏祠召开全县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应山县委员会,冯树声任首任县委书记,县委机关设在广水铁路工人住宅区。会议通过了在全县开展“三抗”(抗税、抗租、抗捐)的决议案,号召全体党员行动起来,恢复发展党组织和农民协会,组建农民游击队,积极开展土地革命和乡村武装斗争。 1928年1月13日,应山县委根据省委指示精神,举行年关暴动,攻打应山县城。午夜时分,农民武装和游击队分东、南、西、北4门攻城。由于敌人早有防备,缺乏内应,攻城失败。次日,国民党反动派在县城内外大肆搜捕参与攻城的人员,导致地下党组织和农民武装遭到严重破坏,多名党员被捕后英勇就义。鉴于很多同志已暴露身份,1月中下旬,中共湖北省委对应山县委进行了改组。 5年前,记者曾踏访梧桐村黄氏祠。那时,村里还没有通水泥路,只有一条沙石路,通往各湾组的路都是机耕路,农民也还没有富裕起来。村东北有一条河流蜿蜒而过,村里建有一口大塘和一个台渠,防汛抗旱全靠这一水利设施。 5年过去了,村里变化很大。据村支部书记陈文斌介绍,村委会通过到外面筹资、村民集资,修建了2.8公里长的通村公路,其中到黄氏祠一段长0.9公里,耗资近4万元。2007年,陈巷镇争取到国家土地整理项目。该项目以梧桐村为中心,向周边村辐射,全镇9000余亩农田得以平整,梧桐村1200多亩土地几乎全部受益,小田改成了大田,弯田改成了直田,坡田改成了平田,配套了路网、渠系,形成了现代化的农田格局。农田整理后,全村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大幅提高。现在,村民们除插秧外,农事全部实行机械化作业,农业劳动强度大为减轻。忙完农活后,大部分劳力或在镇属企业内就近打工,或外出经商,家家户户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陈文斌还告诉记者,陈巷镇是农业大镇,梧桐村是样板。该村十分重视水利设施的建设,近5年修建了两处泵站,在今年的特大干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村除一个组的100多亩农田未插上秧,所有以前的水利死角全部得到了灌溉。目前,村里正通过水利部门向上申报,拟对所流经的南河至红石河段河道进行整治,增加蓄水能力。此项目如得到批准,将可解决沿线4个村5000亩农田的长期抗旱所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