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小镇边的那座桥
  在小镇的南面有一条河,叫漂河。它发源于随北桐柏山,到此已流经了100多公里。河上建有一座用木头和水泥建成的桥,耸立河中45年不倒,只去年夏天一场洪水,将这座饱经沧桑的大桥冲断,但它残存的桥梁,仍在向人们展示着它几十年的风雨历程。
    这座建于六十年代中期的大桥横跨在河床上面,是一座混凝土结构的公路桥,全长千余米,除引桥300米外,共有桥墩十排三十个。除用少数钢筋外,桥的骨架多为经特殊工艺处理后的粗木头。桥洞间距6米,有较好的承重和防山洪能力。这座桥,无论从高度和跨度来说,都比六七十年代同类公路上的桥要大得多,桥下水泥墩柱排列规则,桥面上是整齐的公路护栏,整座桥显得雄伟壮观,富有现代气息……
    这座大桥,与小镇居民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小镇周边的生产大队,在河边开挖水槽引水,用水作动力进行稻谷脱粒、棉花加工等农业活动。农民还在河岸种植大量的旺丝草(苇围),作为编织斗笠、箩筐、蓑衣等用具的原材料。大桥两边,更多的是公社所属果园场,里面有成片的桃林和香瓜、西瓜园。记得每到六七月份,我们小镇机关部门的小孩,就会找大人要上两毛钱去园里买桃。当时买桃可以先在园里免费吃饱了再买,每斤大概3分钱。记得最好吃的桃子,是一个叫甜老关的品种,洗去外面的绒毛,用手轻轻一挤就开了,里面的桃肉又红又甜。现在,很难吃到这种纯天然的桃了。
    当时小镇还没有自来水,人们洗衣、洗菜大多到桥下河里进行。因此,每当傍晚,小镇的妇女就会一边在桥下洗衣,一边拉着家常,而孩子们则光着屁股,在月光下的河水中嬉戏。那一幅月光下的欢乐图,至今忆起,仍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桥边还是小镇新闻的传播地,人们知道些什么,都会在此交流、传播。记得那时的“新闻”无非就是乡公所哪个当权派又被造反派斗争了,前几天谁去县城看了《卖花姑娘》等新电影,中国卫星上天会唱《东方红》歌曲等等。美国总统尼克松是大鼻子,我就是在此听说的。
    大桥附近是我们小伙伴们的快乐地。我们除了经常从桥上跳进河里游泳外,还会爬到河边的杨树上捉知了玩。我们在沙滩上放风筝,风筝飞起后,我们将心中的祝愿写在圆纸片上,从中间剪个小孔,放在风筝绳子上向空中飞去。最喜欢在河中抓鱼了,记得最清楚的是抓一种叫“沙角脑”的小鱼。它长得有小指头长短粗细,藏在细沙中,身上长满了像河沙一样的斑点,在水中很难识别。逮它时,我们逆水而上,用脚慢慢推开细沙,待它受惊跑出时,看准它所藏位置,双手合拢向它压下去抓住。抓住的小鱼,我们用杨柳枝条串起来,回到家中交给母亲,就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然而大桥也有与人过不去的时候。每年五六月间汛期到来,河水暴涨,引桥被淹没。每当这时节,从县城开往随北的客车,就会在此采取桥两头分别接送的方式进行运输:乘客到了河边下车,手牵手从涨水的桥上趟过去换车。这种方式是有些危险的,听说,有一年有人涉水时竟被冲走了。
    改革开放后,经济大发展,原来的桥远远满足不了现在的需要了,于是,现在代替老桥的是一座高等级公路桥。望着那座沧桑、已无完躯的老桥,虽然已经记不起它具体是哪一年建的,但仍清晰记得那年那月桥边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安静、祥和的日子。
  
    ●谢强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小镇边的那座桥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7 版:社会与家庭】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