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发展 水利万民
随县水利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这是2011年中央1号文件对水利战略地位的新定位。 建县伊始,从总体上看,随县水利建设同全国、全省一样,面临“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的严峻局面。洪涝灾害严重、水利设施薄弱、农田水利建设滞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严峻,水资源供给矛盾突出依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瓶颈。两年来,在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关心和大力支持下,随县水利突出防汛抗旱中心、粮食安全大局、民生水利重点、生态水利方向、改革创新动力,不断深化水利改革,致力打造安全水利、生态水利、民生水利、法制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努力实现防汛除险保平安,饮水到户保民生,科学抗旱保丰收目标,水利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 水库除险 保一方百姓平安 随县是水利大县,现有注册登记水库394座,其中大型5座,中型12座,小Ⅰ型40座,小Ⅱ型337座。全县394座大中小型水库中,三类坝(实际抗御洪水标准达不到部颁水利枢纽工程除险加固近期非常运用洪水标准,或者工程存在较严重的渗流破坏、结构稳定、施工缺陷等质量隐患问题,影响水库大坝安全,不能正常运行的坝)272座,占水库总数69.04%,急需除险加固,排除安全隐患。 随县水利局抢抓机遇,顺势而动,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全县水库大坝的安全鉴定,组织人员进行初步设计和申报立项工作,主动争取国家、省资金投入,全面开展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 2009年,随县在建水库除险加固项目29个,其中续建11座,当年新开工18座。年底,完成了3座大型水库的竣工验收,7座中型水库部分单位工程验收,6座小(一)型水库的完工验收。 2010年是随县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最为紧张的一年。在建工程项目共25座,是全省最多的县。其中续建13座,当年新开工12座。特别是天河口、青林、龙脉水库除险加固,动工时间晚,两年工期并作一年,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在建设中,项目业主、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发扬 “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扎实开展“百日大会战”、“百日竞赛”活动,实行“五加二”、“白加黑”工作制,倒排工期,克服低温寒冷等困难,抢进度、保质量。在12月底,25座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全部通过省市完工、竣工或主体工程交付使用验收。 到目前为止,随县大中型水库已完成除险加固14座,小型水库已完成除险加固40座。2011年还有9座小型水库正在除险加固,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将完成所有大中型水库、重点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届时,多年来悬在百万人民头上的水害威胁之剑将彻底解除,各类水库将充分发挥他们的兴利效益。 防汛抗旱 护航农村经济发展 随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汛期时间长(5月初至10月中下旬),年降雨分布不均,汛期局域性强降雨(俗称“砣子雨”)时有发生。随县地处鄂北岗地,境跨长江、淮河流域,“百川出境,无一客水经过”,属典型的封闭性流域,又极易发生局部干旱。故防汛抗旱始终是随县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 随县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洪、旱灾害。据史料记载,近500年间发生较大洪旱灾害190次,平均2.6年一次。其中水灾69次,平均7.3年一次;旱灾121次,平均4年一次。 建县以来,随县始终坚持防抗结合,不断提高抵御洪旱灾害能力。一是加强防汛抗旱责任制建设,深入强化县级保大中型水库、乡镇保小(一)小(二)水库、村组保堰塘、堤防实行属地管理的防汛责任体制。二是坚决落实防汛抗旱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全县常年组织6万余人抢险劳力,储备足够的编织袋、砂石料、镐、锹、应急灯、冲锋舟、水泵等防汛抗旱物资,同时完善改进防汛抗旱抢险预案,强化非工程性防汛抗旱工作,加强信息化建设,确保不溃一堤、不垮一坝、河湖堰塘安澜、农业丰收的防汛抗旱抢险目标。 2010年,随县经历了前旱、中涝、后旱,灾害天气不断的局面,防汛抗旱形势异常严峻。特别是7月17日,在短短的8小时内全县平均降雨量74.5毫米,尤其是随北的殷店、高城、草店、万和等镇降雨量均接近或超过200毫米。暴雨诱发山洪,导致多处水库、堰塘、渠道暴满溢洪,殷店、高城、草店三个镇区大面积被水淹没,供水、供电全部中断。灾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抗灾自救工作,动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按照“五保一夺”(保民生、保家园、保安全、保运行、保增长、夺丰收)的要求,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抗灾自救,努力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特别是草店西沟水库发生险情后,县防指、县水利局主要领导亲临现场,驻守指挥抢险,直至险情消除。全县重要河堤没有一处溃口、大中小型水库没有一处垮坝、涵闸泵站没有一座倒塌,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持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稳定。 2011年,随县又遭遇历史罕见的旱灾。全县有97条河流断流,有56座水库接近死水位,3.07万口堰塘干涸,受旱农作物面积20.59万亩,有4140人、1320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有40多万亩中稻插秧用水困难。 5月7日,随县启动抗旱Ⅲ级应急响应。提出先保生活用水,再保生产用水的抗旱原则,落实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科学调度,确保生产生活用水,动员广大群众采取打井、掏凼、拦坝等多种方式,蓄集水源。做到人尽其力,水尽其源。全县动用固定电力泵站275处、流动抽水机械4800多台套,装机容量达3.61万千瓦,提水达2900多万立方米;投入抗旱劳力34000多人,投入抗旱资金1540多万元,抗旱面积达到38.2万亩次。水利部门先后调度11座大中型水库开闸放水,各类水利设施为灌区输水4600多万立方米。各地群众因地制宜拦河、扎坝、掏凼2400多处,打井110眼;新建小型固定泵站32处、装机682千瓦。 关注民生 众享水利发展成果 饮水安全,关系千家万户的福祉。胡锦涛总书记2003年7月对农村饮水安全作出批示:“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要想办法解决群众的饮水问题,绝不能让群众再喝高氟水。”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把“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作为奋斗目标之一。 随县2009至2011年均把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作为为民办理十件实事之一。按照“总体规划、整镇推进、分部实施”的原则,采取“宜引则引,宜提则提引;集中与分散供水相结合,以集中供水为主”措施,将项目实施计划进镇入村。2009年,争取中央投资1401万元,发动受益群众自筹及投工拆资共计1275万元,建成引水工程7处,泵站提水工程9处,管网延伸工程6处,水厂改造工程3处,单户工程1处,解决饮水不安全人数7.2万人。 2010年完成18.76万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建成较大的均川、尚市、吴山、草店等集镇供水工程均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在今年特大干旱之际,有效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 2011年拟解决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准备兴建殷店、高城、万和等地集中供水工程。 随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已成为造福群众的 “民心工程”。缺水严重的唐镇水府庙、高氟水地区的吴山河西村在通水后,群众兴高采烈的说:“家事国事天下事,饮水安全是大事”!饮水安全人人参与,安全饮水家家受益已成为广大农村群众的共同心声!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广大群众十分关注且事涉切身利益的又一件大事。随县有堰塘土当坝7.48万口,但相当部分淤积严重;境内有大小河流105条,河流全长约1800公里,但只有防洪堤坝336公里,而且还多数防洪标准低,修建时间长,损毁严重。 建县后,县委县政府明确以基础水源建设、民办公助小型水利、渠道清淤整修、中低产田改造以及水毁工程修复等项目为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建设小型水利的积极性。两年来,新建堰塘724口,改造堰塘6929口,完成水毁修复工程830处,渠道清淤1872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6平方公里,加固堤防4.5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25930亩,增加田间节水灌溉面积7100亩。 2010年,随县积极争取成为国家第二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重点县,同时被列为全省现代农业小农水重点县。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和“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原则,集中投入资金6561万元,整修封江水库、黑屋湾水库灌区末级渠道412千米,新建、改造配套建筑物2872处,新建、整修堰塘320口,新建、改造泵站67座,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环境。 随县政府被省人民政府授予“2010年度全省水利建设先进单位”。 人水和谐 共建山川秀美随县 随县紧扣科学发展大主题,立足实际,不断创新水利建设工作方法,彰显“人水和谐”新理念,突出水生态保护,促进水利建设工作上新台阶。 作为全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重点县,随县查处水土流失违法案件84起,督促项目业主追加水土保持投资1200余万元,控制人为水土流失量达600余万吨。 随县按照全省规划布局,在淮河流域建立起游河水土保持监测点,还选择多个重点矿山企业建立临时监测点。 随县各类水库、大型堰塘多是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建县之初,全县就坚决禁止大中型水库化肥养鱼,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5月起,县委县政府又在全县所有属集中供水饮用水源的小(一)型、小(二)型水库、大堰塘均禁止化肥养鱼,坚决实行人放天养。对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排污企业、餐饮经营店铺、旅游开发项目、畜禽养殖行为进行整顿、登记、评估,建立安全档案。制定监控方案,加强监控,定期督查,并广泛发动群众进行举报,切实消除水源地安全隐患。不仅保护了城镇居民的“大水缸”,也照顾好了农家的“小水缸”,深受百姓拥护。 建设“水利湖”打造“靓景观”,是随县生态水利建设的又一具体体现。2010年,县委县政府积极争取到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想方设法配套资金1.2亿元,着手开始氵厥水河厉山段10公里的治理。项目建成后,集防洪保安、生态景观、体育健身、炎帝文化于一体,总体形成“一湖(烈山湖)、两岸、三岛、三广场、七公园”的景观序列,充分展现随县天蓝、地绿、水澈、路阔的宜人风光,极大改善县城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同时堤防防洪标准将提高到50年一遇,保护两岸7.1万人口、18.6万亩农田的安全,年均综合防洪效益达到3000万元。 随县还将利用中央投资3400万元,开展漂水河殷店段6公里的河道治理;投资2980万元,启动均川河闸整修改造建设;争取国家投资1600万元,治理唐县镇、尚市镇、新街镇等地坡耕地8300亩。 山青水秀、河湖安澜,山水一色、人水和谐,是随县水利建设和发展主要目标之一。 长远规划 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随县水利发展与改革“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建立健全四大体系,全面实现跨越发展。 (一)防洪减灾体系建设 1、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工程 完成水库除险加固150座,其中大型1座、中型2座、小一型22座、小二型239座,基本消灭二、三类工程。 2、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加大重点成灾河流和小流域的治理力度,建立区域水量统一调度体系;加大重点山洪灾害危害点的治理,建立山洪灾害预警预案系统。完成境内、差、均、氵厥等干流及主支流及淮河上游支流公10条中小河流的综合治理。 3、清淤疏浚工程 完成1500口当家堰的清淤工程,提高农村水利设施调节能力。 4、城市防洪工程 提高城(镇)区防洪标准,完成县城及沿河15个镇区的防洪体系建设,基本消灭城市洪山安全隐患。 5、除涝工程 完成5万亩渍害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提高作物产量。 6、防汛通讯工程 建立区域水量统一调度通讯体系,完善水情、灾情、工情信息传递建设,完善洪水预报、预警系统通讯建设,建立全县大中型水库雨情、水情、工情、灾情以及水保、供水、调水等基本信息采集规范化、自动化、信息化通讯干线系统。 7、水文建设工程 新建河道水文监测站7处、大中型水库水文测验站3处,基本完成水文信息化建设基础及配套工作。 (二)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建设 8、重点水源工程 新建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3座,提高蓄水能力,基本解决区域水源短缺问题。 9、城市供水工程 新建封江口水库向新县城供水工程,完成随县县城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 10、乡村饮水用水安全工程 新建饮水工程53处,管网延伸工程28处,泵站提水工程121处,单户打井1.58万处,完成18处集镇水厂改造工程。规划解决46.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城镇生活饮水安全,自来水普及率100%;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村村通”。 11、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配套改造随中灌区,完成重点中型灌区1个(罗红灌区)、一般中型灌区11处末级渠系改造工程,恢复和改造灌溉面积76万亩,新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0.9万亩,喷灌2.5万亩。。 12、中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改造中型泵站1处,小型泵站839处,实现100%无障碍使用。 (三)水资源及水生态与环境保护体系建设 13、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重点对均水、水、氵厥水、漂水等河流生态进行保护和修复。 14、水源地保护、水资源保护工程 对85处重要水源地进行保护,整治排污口4处,整治农村沟塘环境,杜绝人为污染。 15、重点流域、区域水土保持建设工程 完成233.8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控制和综合治理,完成重点水源保护区内377.9平方公里的生态经济建设,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16、小水电代燃料工程 完成电站改造19处,新建水电站1座,增加水电装机容量4000千瓦,改造扩容1260千瓦。 (四)水利综合管理体系 包括水利管理单位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科研教育工程、水利改革和能力建设工程等。建设县防汛抗旱调度中心,对大中型水库和重点小型水库管理单位、乡镇水利服务单位的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加强人才队伍管理,完善水务统一管理体制,深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与运行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体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