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夺牌”之路——看随州高新区是如何获批的(上)
作者:王董斌
  本报记者 王董斌 通讯员 黄猛
  
    火红六月,省政府批准在随州经济开发区基础上成立“随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一块金字招牌。
    成功“摘牌”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跨越发展的矢志追求,是随州经济开发区在全市上下的大力支持下,加快发展现代产业集群、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发展服务平台的生动实践。
  
  
    发展现代产业集群
  
    6月28日,走进随州经济开发区,这里道路纵横交错、工厂企业云集、项目建设热火朝天……
    十年发展不寻常。截至2010年,开发区内工业企业达到378家,总体经济实力跃居全省市州省级开发区第5名。开发区成为“工业兴市”主战场、市域经济重要增长极。
    我市着力在开发区布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开发区拥有齐星、健民、华龙、双龙、益都、犇星、三环、波导8家高新技术企业,初步形成了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电子信息制造、医药化工、光伏及新能源四大高新技术产业。
    2010年,开发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50.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8亿美元,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引领随州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龙头。
    此外,新招商引进的总投资过10亿元的中国恒天、厦工楚胜、江苏绿钢等一批技术含量高的大项目落户,将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在齐星公司模具车间,一台淬火机器人正在来回对模具表面进行热处理。这是齐星公司与武汉某机电公司联合研发的,已申请专利,它实现了机器代替人工淬火,解决了大型模具表面热处理难题。
    近几年来,我市积极引导企业与武汉高校或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
    犇星公司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研发的配位型硫醇甲基锡热稳定剂合成工艺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去年,该公司甲基锡产销8000万吨,稳居全球第一。
    三环铸造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建技术中心,开发的 “铸态高强度高韧性球墨铸铁新材料”技术,获发明专利。正在研发的“基于三维的车桥产品数字化设计制造平台建设与应用”项目,被列入省科研开发计划……
    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技术中心,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人才引进……我市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随州制造”正向“随州创造”跨越。
  
  
  完善发展服务平台
  
    大道通衢,厂房林立,花草茂盛,产业聚集……一个规划科学、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工业园区正在随州大地耀眼崛起。
    近几年来,开发区累计投资6亿多元,建成望城岗工业园、城东工业园、光伏产业园、化工工业园等多个工业园区,打通或新建园区道路35公里,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优化服务是确保项目顺利落户的关键。开发区大力推行服务方式“零距离”、服务事项“零积压”、服务质量“零差错”、服务评价“零投诉”的“四零”服务,先后促成了中国恒天、江苏绿钢、厦工楚胜等一批大项目落户。与此同时,开发区的孵化平台、投融资体系、人才引进政策等逐步建立,市委、市政府也相继出台关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的意见等,支持开发区发展。
    2010年8月,我市吹响了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集结号,开发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开始着手申报工作。经过评审,2011年6月13日,省政府批复同意在随州经济开发区基础上成立随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随州迈入了省级高新区“俱乐部”,这是省政府对我市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认可,更为我市未来跨越发展提供了载体和平台。
    “高新区将为工业兴市插上科技的翅膀。”开发区党工委第一书记、管委会主任李百灵说,“我们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努力把高新区建成项目聚集示范区、高新技术发展示范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示范区、优质服务示范区和又好又快发展示范区!”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夺牌”之路——看随州高新区是如何获批的(上)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随州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