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酵母”效应——看随州高新区是如何获批的(下)
作者:王董斌
  本报记者 王董斌 通讯员 黄猛
  
    高新区是一个品牌,一个标杆,一面旗帜。
    在高新区获批之前,随州经济开发区自觉向高新区标准看齐,其作为产业发展的标杆、转型升级的引擎、要素聚集的洼地效应已经初步显现。高新区成立后,这种“酵母”效应将不断放大,使其成为推动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支点。
  
  
  产业发展的标杆
  
    高新区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载体。
    在高新区获批之前,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得到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产业聚集和示范效应已经显现:
    一批投资额度大、技术含量高的项目相继落户开发区。如中国恒天、厦门厦工、江苏绿钢、大力精功新能源汽车、奥龙专用汽车、东盛科技等。这些企业2年内将完成50亿元以上的总投资、形成200亿元以上工业总产值。
    高新区成立后,将成为随州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面旗帜,形成较强的产业聚集效应。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说:“高新区内的企业可享受国家税费优惠政策,并可优先获得国家项目、资金支持。这些将对招商引资产生较强的吸引力。”
    高新区还将树立起产业发展的标杆。开发区党工委第一书记、管委会主任李百灵说:“我们将充分发挥高新区的聚集与示范作用,进一步提高投资准入门槛,坚持‘三度’(投资力度、投资强度、投资速度)底线,重点引进一批‘三高’(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高、产出比例高)项目,真正把高新区建成高新技术产业的密集区。”
  
  
  转型升级的引擎
  
    高新区是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引擎。
    高新区成立后将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四大高新技术产业——
    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支持齐星公司年产10万辆汽车车身扩能改造,促成恒天、厦工等项目早日投产,支持双龙、华龙等企业扩能扩规。
    电子信息制造产业。支持波导公司扩能改造,支持美亚迪公司PCB电路板及覆铜板项目早日投产,有针对性地引进上下游配套项目。
    医药化工产业。支持健民药业、犇星化工、新洪磷化工等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加快化工工业园建设。
    光伏及新能源产业。支持晶星公司尽快形成年产3000吨多晶硅能力,确保绿钢集团年产8000万片太阳能硅片项目今年10月底前投产。
    同时,高新区将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要素聚集的洼地
  
    高新区是创新要素聚集的洼地,是自主创新的高地。
    开发区在全市上下的大力支持下,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高新区内企业都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了产学研合作。
    开发区还根据省政府考评组的意见,进一步加快了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创业孵化平台已经建成。在开发区齐星华裕工业园内,一个投资2亿元兴建、拥有标准厂房近26万平方米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建成,将成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摇篮。
    公共技术平台正在搭建。重点建设专用汽车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目前,专用汽车国家级检测中心已获国家有关部门支持,正筹建专用汽车研究院、专用汽车会展中心等,以提升我市专汽核心竞争力。
    吸引人才的政策即将出台。开发区正在制订“十二五”期间吸引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办法,将设立2000万元的专项基金,对优秀人才及团队创业、厂房及办公用房等各方面给予资金或政策支持……
    高新区成立后,将更加优化服务软环境和创新创业环境,形成创新要素聚集的洼地,不断提高园区的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
    新的起点,新的追求。李百灵说:“我们将紧紧把握高新区获批的机遇,再造发展新优势,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将高新区建成全省重要的专用汽车、电子通讯产品和光伏产业基地,并向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冲刺!”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酵母”效应——看随州高新区是如何获批的(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随州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