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优质生源争夺愈演愈烈
名校招生“掐尖大战”白热化

  全国高校招生工作正在紧张进行,高校之间的“掐尖大战”正是大热。人们担心,如此竞争是否走入了误区?
    有关专家指出,在全球化竞争的压力之下,内地高校招生改革有待进一步推进。
  
  A不良竞争加剧 损害教育公平
    “招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位大学招生教师在微博上如是说。如今名校之间的优质生源争夺愈演愈烈,甚至用上了欺诈、胁迫等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复旦与上海交大的 “掐尖大战”只是冰山一角。由于这一争端,名校招生中的潜规则 “预录取”浮出水面。一些名校在填报志愿前与部分高分考生接触,书面承诺签约考生填报志愿后100%录取,成为名校圈定高分考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昆明市第一中学是所百年老校,今年该校毕业班有10多名高分考生填报了北大、清华和复旦,他们基本都与高校签订了 “预录取协议”。该校高三文二班班主任谭毅告诉记者:“名校为了争夺高分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竞争非常激烈。”
    记者调查发现,“预录取”看似给考生吃了一颗 “定心丸”,实际没有政策依据,如此限制考生报考其他高校,显然有悖于公平竞争。为了与高分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各大名校使出浑身解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包括相互贬低等,其不正当行为有加剧之势。
    一位教授在微博中抨击某地方政府和学校在利益驱动下,采取游说、欺压和威胁等手段迫使考生填报名校。湖北一考生在去签约的路上接到副县长5个电话,担心“得罪不起”最后只得改变选择。
    “掐尖之争”在自主招生领域也很激烈。从北大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到 “北约”“华约”“同盟”三大联盟鼎立,如此自主招生改革也陷于“掐尖”的巨大争议。
    据了解,香港大学计划在内地31个省区市招生250人至300人;为了吸引内地学生,港大拨款900万元设立入学奖学金,学生最高可获得奖学金50万港币。
  C
  人才流失加快高校何以应对
    在 “掐尖大战”中,香港高校受到众多优质生源的青睐。选择港大的北京市文科第一名、北京四中考生梁倩说,去香港的主要原因并非奖学金,而是希望能多了解香港,尝试不一样的教育体制。她认为,香港高校更加开放和自由,更加国际化。
    优质生源外流,引发人们对人才流失的担忧。封海清教授说,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其核心是人才竞争,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尖端人才,如今优质生源纷纷外流,亟待引起高度重视。在全球化竞争的压力下,内地高招改革步伐势必要加快。
    在我国现行高招制度下,一名学生只要拿到录取通知书,不出意外都能顺利毕业。这种制度决定了高校竞争注重招生环节,因而,内地高校普遍存在“重选拔、轻培养”的倾向,这与西方高校“宽进严出”的做法恰恰相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明确提出,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指出,我国高招制度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一是实行平行志愿,保障学生的选择权;二是增加统考次数,打破“一次高考定终身”;三是规范自主招生高校的面试。
    教育专家建议,我国高招制度改革也应体现“宽进严出”的教育理念,降低“入口”门槛,提高“出口”标准,这样才能促使大学更加注重提升教育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使高校竞争回归良性的轨道。
  B
  名义上掐尖儿实际上图虚名
    “在生源大战中,高校不应该搞不正当竞争,甚至使用欺诈手段,这样做不仅损害了高校声誉,也是急功近利和办学浮躁的表现。”高等教育研究专家、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封海清教授认为,“高校应依靠提升教育质量、改善学习环境、办出专业特色等吸引考生。如今大学‘千校一面’,不利于吸引生源和办出特色。”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分析,大学“抢生源”总体看来可以分为三种境界:第一种是学生和大学双向自主选择;第二种是大学利用政策优惠,对报考本校的学生实行降分录取;第三种是大学利用各种手段限制、欺诈学生。遗憾的是,我国不少高校生源竞争都处于第三种境界。
    熊丙奇认为,大学如此抢生源,并不是真正重视人才培养,而只是获得一时的招生政绩,树立学校广受考生欢迎的形象。从培养人才的过程来看,招生、培养和毕业应该是一体的,大学招来优质生源之后,应该重视对他们的培养,但内地高校实际上并没有这样做。
    还有学者认为,“掐尖大战”表明高校竞争走进了误区。名校只是贪图招收优质生源的虚名,而不是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这种行为背离了大学教育的本义。谭毅说:“如果招收了一流的学生,但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这是对优质生源的浪费。”
  上海“招生门”两名校隔空对战
    近日,复旦大学招办称,一同城院校招生老师假冒复旦招生人员,骗学生改志愿,并承诺对被欺骗考生全力弥补损失,追查造谣者责任。复旦教授冯玮发微博称是上海交大所为。而上海交大日前也发了声明,称有关“考生受骗修改志愿”的部分言论和报道影射了该校,对该校声誉造成极大损害。将对诋毁该校的行为,依法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该事件发生时正值高校录取高峰,两校的舆情处置方式导致“两败俱伤”,损害了中国教育的口碑,中国教育界应藉此反思高校招生体制。
    6月,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冯玮在湖北招生期间,曾连发数十条微博揭露名校 “招生内幕”,其中包括某理工科类学校有人冒充复旦老师致电考生,称复旦取消了之前与其签订的预录取协议,并“怂恿”考生修改志愿。
    7月1日,复旦大学招办网站就有人冒充复旦老师一事发布了声明,提请考生防范。对“挖复旦墙角”一说,上海交大则连发4条官方微博回应,表示该校招生工作是“阳光工程”,无人冒充其他院校老师通知考生取消其与他校所签协议。此外,上海交大还表示将对一切捏造事实、诋毁该校的行为,依法保留追究的权利。
    7月4日,复旦大学招生网站和上海交大招生办微博围绕“复旦高招预录取被称取消”事件的相关声明均已撤下。复旦大学宣传部表示:此事已上报给教育主管部门,并将由教育主管部门出面解决。
    7月5日,涉及这一事件的主要人物、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冯玮再次连发数条微博,声称受到上海交通大学微博的私信威胁,并就此次事件向上海交大领导提出了若干“建议”。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名校招生“掐尖大战”白热化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0 版:新闻视点】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