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市中稻栽插较去年减少10万亩
须加强田管增加产量
作者:陈玉、
本报讯 记者陈玉、通讯员戚远斌报道:受旱情影响,截至7月5日,全市中稻栽插159.6万亩,较去年减少近10万亩,且苗情素质较差,秋粮生产面临诸多困难,粮食增产压力巨大。 据统计,6月20日后栽插的中稻面积超过25万亩,约有30万亩中稻插后一直缺水。秧苗平均总茎蘖数比上年少20%,一类苗面积不足30%,三类苗面积超过40%。各地改种旱作物12.6万亩,其中改种玉米5.3万亩、红薯2.7万亩、芝麻2.4万亩、大豆1.8万亩。 市农业专家们认为,我市秋粮生产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中稻栽插面积减少,同时由于中稻栽插期过长、大田营养生长期缩短,对高产极为不利,且二化螟等主要害虫危害时间拉长,防治难度增大。因干旱缺水,今年秧苗素质普遍较差。 专家指出,今年中稻高产的技术路线是:主攻大穗和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为此,一要巧施穗肥,6月上旬前栽插的目前长势健壮的田块,以施保花肥为主;6月15日以后插秧的、目前总苗数不足、长势偏弱的田块,既施促花肥,增加颖花量攻大穗,又施保花肥,减少颖花退化提高结实率。二要搞好叶面喷肥,补充后期营养,延长功能叶寿命,提高光合效率,增加千粒重。改种的旱作物要精细管理,畅通四沟,确保排水顺畅,避免渍涝为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