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昨日上午,省委书记李鸿忠(左二),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李春明(右二)在市委书记王祥喜(左三)、市长刘晓鸣(右一)等陪同下,来到曾都区南郊办事处苏家寺村田头,现场察看水稻受旱情况。 (本报记者 李文军摄)
本报记者 陈晓林
旱灾,60年一遇的四季连旱!自去年10月以来,我市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严重旱情。
在我市抗旱救灾的关键时刻,8月1日,省委书记李鸿忠带着省委、省政府对随州的关心和支持,带着对抗旱一线干部群众的亲切慰问,深入旱情严重的村组,实地了解灾情,指导抗旱救灾。
“改种,不能只管种,关键要有收。要精耕细作,要有产量,有效益。”
当日上午,李鸿忠和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李春明等一行一到随州,就在市委书记王祥喜、市长刘晓鸣、市委副书记冯仲凯等陪同下,赶往受灾严重的曾都区南郊办事处苏家寺村考察旱情。
跨过田埂,省、市领导一行来到一块稻田边。当地刚刚下过小雨,稻田里尚有少许水量,但稻株长势较差。
农技人员拔起一株水稻介绍:“由于干旱,稻株抽穗不足。”
李鸿忠接过沾着泥水的稻株细看,关切地询问:“还能收稻谷吗?”
农技人员回答:“能收。但是产量只有正常年景的一半左右。”
李鸿忠向曾都区委书记杨增能了解了全区旱情和抗旱工作情况。
走近一片秧田,苏家寺村党支部书记黄海行指着稻秧介绍:“这片稻秧的品种是黄华占优质晚稻。虽然长势好,但因为缺水,插不下去。”
李鸿忠询问:“村里有多少水田?插下秧的有多少?”
“全村有水田2392亩,插下1310亩。还有1082亩无水插秧,改种了玉米、黄豆、红薯等旱作物。”
放眼一片玉米地,李鸿忠皱起了眉头:“这些玉米种的太密,肥也跟不上。你们以前种过玉米吗?”
省委书记的问话,让黄海行有点不好意思:“乡亲们都习惯于种水稻,改种玉米还是第一回,大家都不在行。”
李鸿忠语重心长地说:“乡亲们不会种玉米没有错。关键是我们的干部和技术员要加强指导。水改旱不能只管种,关键是要有收,要精耕细作,要有产量,要有效益。”他接着说:“我是北方人,对种玉米很熟悉。这些玉米地现在只要做好间苗、起垄和追肥三件事,还会有好收成的。”
李鸿忠还征求村民的意见:“你们最需要政府在抗旱中做什么?……”
临别,李鸿忠与黄海行亲切握手,委托他向苏家寺村的乡亲们带声问候。
“必须保证每一户、每个人都不出现因旱灾没水吃、没口粮的情况,保证灾民的生活水准不下降。”
在下榻的宾馆,李鸿忠听取了市委书记王祥喜关于我市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抗旱工作及当前旱情的汇报。
截至7月30日,我市今年累计平均降雨量为348.5毫米,各类水利工程蓄水5.36亿立方米,均不足多年平均水平的一半。高峰时,全市农作物受旱121.1万亩,占农作物总面积的55.3%。目前,仍有70.75万亩农作物受旱,占总数的32.3%。6.84万人和1.82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面对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我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抗旱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竭尽全力抗旱保饮水、保丰收、保稳定。全市各类水利工程共放水3.11亿方,提水1.85亿方,抗旱浇灌耕地197.61万亩、经济林19.77万亩。全市计划中稻面积170万亩,通过努力,已抢插中稻145.4万亩,改种24.6万亩。
李鸿忠肯定了我市抗旱救灾工作。他说,当前的抗旱救灾,首先要保人畜饮水,就是用矿泉水也必须保证。其次,要保障灾民的生活,保障灾民后续的口粮。必须保证每一户、每个人都不出现因旱灾没水吃、没口粮的情况,保证灾民的生活水准不下降。各级政府及其民政、水利等部门一定要把工作做深做细,救灾的资金和物资一定要到户、到人。
李鸿忠指出,夏秋作物抢种、改种的工作,一定要高度重视。改种、补种不能满足于“不撂荒”,要精耕细作。这里面,群众有他们的种植习惯,但我们的党委、政府要有自己的工作杠杆,要引导农民做好田间管理,力争多收。
关于水利设施建设,李鸿忠说,根据随州“旱包子”的实际情况,要从长远考虑水利设施的建设问题。要利用当前的有利时机,做好堰塘沟渠的清淤工作。要探索解决体制、机制问题,要出效果。
随行的省水利厅厅长王忠法、省财政厅厅长王文童、省民政厅副厅长陈吉学、省农业厅副厅长余胜伟等结合各部门职能,表示支持我市的抗旱救灾工作。
市领导何光中、肖伏清、雷文洁、万学斌、彭明方、涂胜华、陈传根、李雅君、夏卫东、谭志勇,市长助理、市住建委主任张启波,市政府秘书长冯茂东,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主任杨金贵,曾都区区长刘宏业,市委副秘书长、农办主任王华宽,市委副秘书长高建舟及市水利局、财政局、民政局、农业局负责同志等参加调研或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