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天上有仙乐,能听到仙乐,那是一种福气。
《论语·述而》记载:“吾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听一曲韶乐,惊叹天下竟有这样美妙绝伦的音乐!以至吃肉都觉得没有肉味了,我想,孔圣人听到的,那一定是仙乐。
我有幸于辛卯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期间欣赏随州编钟古乐,没想到也有“如听仙乐耳暂明”的感觉,岂止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返汉后仍不时想起那妙不可言的编钟古乐,觉得至今还在耳边回响。
据介绍,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出土先秦编钟约300余批次,编钟总数2400多件。在发现的所有编钟,一套数量最多、制作最精、音律最全、音域最广、音色最好、铭文最多、保存最好,首推随州曾侯乙编钟。这套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史;它代表了中国先秦音乐的最高水准。编钟音乐,正是典雅、庄重的先秦宫廷音乐和古朴、纯正的道家洞经的完美结合,又经随州文人雅士数千年的传承、创造,融入了本民族的民歌、民曲、演奏手法,形成了“古曲、古乐器、古稀艺人演奏”这种独一无二的组合,称之为“稀世三绝”、“盛世元音”、国宝、国粹,可称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活化石”。
我曾三次到随州炎帝故里拜祖,每次都印象深刻。今年是第三次,尤为难忘的是这编钟古乐。
那天晚上,来自全国参加炎黄文化研究会工作研讨会的代表步入随州市博物馆编钟演奏厅。这是一个很小的音乐厅,大约只能坐二百来人。台下是一色的旧式长条木椅,那小小的舞台很像旧式的戏台。听众席上,是一双双睁大了的眼睛。厅内肃静无声,很少有人走动,想必每个听众心里都充满着崇敬的心情。
演出前,听众觉得神秘。少顷,身着长衫的乐师们缓步落座。只见他们正襟危坐,怀抱古典乐器,一个个神态严整、神圣,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高大的编钟前后,都站立着演奏的乐师,活像一座座静穆的雕像,厅内一派返璞归真的场面。
报幕员一男一女。男帅女靓,他们用标准的普通话,向听众介绍乐队和古乐曲,妙语连珠,娓娓动听,不断地赢得掌声和笑语。
那晚的音乐会,演奏了一曲《曾国盛乐》,又在热烈的掌声中演奏了《楚歌》、《蒹葭》、《橘颂》和《编钟响起来》。只听得一片重响钟过后,场内灯光明灭,古乐四起,管弦杂错,琴瑟妙和。只见乐师们,双目微闭,轻抚慢拨,低声吟哦。古乐似从天上飞来,时而如大江奔腾,高昂激进;时而如涓涓细流,婉转舒缓。那是远古的呼唤,那是上界的回响,那是心灵的共鸣,那是人间的绝唱。古乐如泣如诉,乐师如醉如痴,听众如梦如幻,台上台下几乎都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
演出结束了,在场的听众以特别热烈的掌声对乐师们表示敬意。
我和代表们乘车返回随州宾馆的途中,无不感慨万千:“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几支古曲,让我们受到震撼,引起共鸣,为之倾倒,终身难忘,这大抵是高雅艺术的魅力吧!
(作者系武汉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资深作家、记者)吕书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