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分析
全球市场动荡中 CPI高位是否已成“强弩之末”?
新华社8月9日电 在国际市场剧烈动荡中,中国9日公布了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等经济数据。虽然期待中的CPI6月“见顶”并未出现,但市场普遍认为7月涨幅也在预期范围内。人们更加关心,美国主权信用降级等带来的全球市场动荡,将会对中国物价乃至宏观经济形势产生怎样影响。 猪肉价格周期还未走完 “当前价格水平仍处高位,不过7月份的涨幅并没有超出市场预期。其中,猪肉价格上涨较快,继续成为CPI的推手。”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说。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7月份6.5个百分点的CPI同比涨幅中,食品类价格上涨占4.38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56.7%,为CPI“贡献”约1.46个百分点。 夏季是猪肉消费淡季,淡季肉价为何继续上涨?为稳定猪肉价格,国家出台了补贴生猪生产、投放储备肉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效果如何? “猪肉价格周期还没有走完,随着国庆等假期的到来,肉价仍会居高。调控措施真正显效,大约得到今年底明年初。”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认为。 国际市场震荡出口压力增大 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向意大利、西班牙蔓延,以及美国主权信用降级带来全球市场剧烈震荡的影响,世界经济如今面临着新的风浪。 “发达国家经济前景低迷,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必然放缓,大宗商品价格应当会下行。这对缓解输入性通胀压力和稳定国内物价有利,但中国经济又一次面临充满风险和变数的外部环境,出口形势会比较严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分析说。 欧美市场的剧烈震荡,让不少人担心热钱会再度瞄准中国。这不仅会推高国内某些市场的价格,而且会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性。“热钱会增大通胀压力,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挡住热钱,如何对冲。热钱的影响是有的,但对中国通胀的影响,最终还是国内的总需求起着决定性作用。”张晓晶判断。 宏观政策需着眼国际大势 虽然CPI在7月份继续冲高,但多数专家分析认为,未来CPI同比涨幅将会有所回落,不过仍处于高位。专家们特别提醒,要借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密切观察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时应对。 货币因素明显减弱;供给因素不断改善,夏粮获得连续第八年丰收,商品房存量增加而保障房力度加大;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增速都有所回落,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将出现回落等。即便如此,但专家们普遍认为,CPI仍将维持在较高位置。随着国际市场出现的震荡,此时的宏观政策应当何去何从? 王军强调,在世界经济出现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时,各国应当加强宏观政策的协调,共同应对。目前看来,稳定市场、增强信心是大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