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保,对一次性用品说“不”
本报记者 包东流 实习生 刘芮含、閤欢 不知从何时起,生活中一次性东西越来越多: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一次性杯子、一次性牙刷……不可否认,这种消费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捷,所有的这些用完之后都可一扔了事,省去了很多烦恼。可是就在这一扔之间,也在我们身后产生了大量的垃圾,而且也日渐暴露了过度浪费资源的一面。 A 一次性用品无处不在 现实生活中,随处都能见到一次性用品的“身影”。 【中小型餐馆和小吃店】仍有许多使用一次性餐具 炎炎夏日,有些市民不愿意自己做饭,多是选择在餐馆和小吃店解决吃饭问题。近日,记者走访了市内一些中小型餐馆和小吃店,发现有部分较大的餐馆提供一套一元钱的消毒碗筷,而许多小餐馆和小吃店则都是使用一次性餐具。 在解放路东段的东濠小吃街,记者看到路边的小吃店无一例外都是使用一次性纸质饭盒,或者是发泡塑料饭盒。一位在路边招揽顾客的老板告诉记者,使用一次性的餐具方便。当记者问到一次性餐具的成本时,老板说:“成本不高,几大把筷子只需要十几块钱。”记者仔细观察了小吃店提供的一次性饭盒,发现只有部分饭盒上面有QS标志,大多则是没有任何质量合格标志的 “三无产品”。小吃店内,筷子盒大多是由塑料瓶截去一半制成的,有许多油污,筷子上也呈现出不干净的黄色。 【农贸市场】限塑令只是一纸空文 随后,记者又探访了位于解放路西段的水西门市场。在限塑令已经施行三年多之后,塑料袋在水西门市场内仍随处可见。记者看到装菜用的塑料袋一把一把地挂在墙上,有人来买菜,摊主就会很自然地扯下一只给顾客装上。而这些塑料袋基本上都是厚度低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袋。记者采访了几位顾客,他们表示买菜时一般都会用摊主提供的塑料袋,并没有考虑环保的问题。 记者随后又对一些摊主进行了采访,摊主表示在限塑令刚施行的一段时间曾经尝试过不提供或者有偿提供塑料袋,但是遭到了顾客的反对,很多顾客没有携带购物袋买菜的习惯,摊主们为了避免影响自己做生意,只好又像过去一样提供塑料袋。 这种现象在其他菜场、水果市场都能见到,而销售超薄塑料袋的地方也比比皆是,市民随便就能买到。记者也发现,在市内一些大型超市,塑料购物袋都是有偿提供的,因此有部分市民是用自带的购物袋装东西。 【宾馆和酒店】“六小件”基本还是在提供 “六小件”是指酒店为客户免费提供的一次性日用品,包括牙刷、牙膏、拖鞋、梳子、瓶装洗发水和沐浴液。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市内部分较正规的酒店和宾馆,发现一次性的洗漱用品依然是它们的标准配备。某酒店的前台接待告诉记者,现在随州市很少有酒店取消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因为入住客人一般都不会自己携带洗漱用品,如果取消提供,会给他们带来不便。 记者也了解到,某些连锁酒店如“七天连锁酒店”已经取消了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而改为由顾客自由选购。 B 一次性用品隐患多多 的确,一次性用品已与市民的生活紧密相连了,许多人已习惯使用一次性用品,认为其干净方便。可事实上,一次性消费品的卫生问题已成为卫生部门所担忧的卫生隐患。 “比如散装的一次性筷子,现在很多小餐馆使用的这种筷子,不仅理化指标达不到,就连最基本的细菌含量等卫生指标也难达到。再比如一次性塑料杯,很多极不耐高温,用来装热水的话,其有毒成分在高温下会分解出来溶入水中,对人体造成危害。”记者在卫生部门采访时,一位工作人员这样说道。 一次性用品不仅卫生状况堪忧,而且还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并造成环境污染。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小餐馆门前都有大量一次性用品产生的垃圾,居民小区里也随处可见乱丢的一次性鞋套、快餐盒、塑料杯、方便袋等废弃物。这些东西不仅影响清洁,对我们生活的环境也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根据环保部门资料显示,大多数一次性的塑料用品危害很大:不易回收,造成白色污染;不可降解,即使深埋在土壤里,几百年时间仍保持原状;焚烧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当温度达到65℃以上,有害物质将渗入食品中,会对人的肝脏、肾脏、生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C 自觉拒绝一次性用品 在这个一次性消费品充斥的时代,也有很多环保主义者在以身作则,坚持使用环保产品。 在我市某单位工作的陈女士,是同事眼中不折不扣的“环保达人”。她的包里,总是放着一双金属筷子。“这种筷子外形小巧时尚,而且使用方便,最重要的是使用它就可以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陈女士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她家里还备有10多双拖鞋以及用布缝制的鞋套,“家里来客人了,要么穿拖鞋,要么套上布鞋套,虽然事后清洗麻烦点,但是避免了使用一次性鞋套造成的垃圾和污染。” 经常出差的廖先生,出门之前总会带上一个小袋子,里面有毛巾、牙刷、牙膏等洗漱用具,他告诉记者,他是觉得宾馆里面的洗漱用具不卫生,还是自己带着放心一些。“其实也不算麻烦,晚上洗漱完后将毛巾挂起来,第二天再收拾,一般没什么异味。” 一些网友也对如何拒绝一次性用品提出建议。网友“百合”说,一是自身要有环保的观念,有意识地少用一次性用品;二则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力度,比如推动“限塑令”的实施,对各餐饮单位消毒设备的配置检查等,通过强有力的举措使得一次性用品少有“用武之地”。 “一次性用品真要退出市场,就目前情况来说,还有难度。但我们可以从现在做起,开始改变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观。”环保部门相关人员表示,要实现科学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人人意识到从自我做起,“其实也没多难,只要上街时我们都带环保袋去购物,就可以不用塑料袋;随身带个手帕,就可以不用餐巾纸、吸水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