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营造环境再扬帆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与思考之三
本报记者 陈玉 实习生 吴博 通讯员 伊小东 本月,由中国人民银行随州市中心支行、团市委、市农业局共同组织的随州市农村青年信用示范社评选工作开始实施,获评 “农村青年信用示范社”的合作社将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业内人士表示,这是自2007年以来,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授信评级的 “破冰之举”,也意味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环境将开始改善。 近年来,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发展迅猛,但这一新生的农村经济组织遇到的困难也越来越多,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越来越重要。 越过信贷门槛 走规模化经营道路,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而在规模化经营的道路上,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很难越过的门槛。 广水市单亲母亲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家翠深有感触。今年她雄心勃勃,计划新建猪舍15栋,扩建单亲母亲生活区300平方米,购置疫病防疫设备。但资金筹集令她一筹莫展,银行贷款门槛高。 金融界熟悉合作社发展的人士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够规范,没有可抵押资产,大多财务制度还不健全,银行难以掌握其经营状况。过高的风险,令银行对贷款给合作社望而却步。 如何越过这道门槛,该人士认为,除了要引导合作社规范运作,政府也要出台针对性政策。经管部门表示,金融机构可以适当降低信贷支持门槛,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评选并支持“农村青年信用示范社”发展就是有益的尝试。 培训指导常态化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尽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颁布实施4年了,但是基层干部群众对合作社仍然缺乏了解,熟悉合作社政策和经营管理的人才不多。 对此,市经管局负责人说,从表面上看是宣传指导和培训服务跟不上,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基层乡镇政府和财经所服务“缺位”。 曾都区洛阳镇某香菇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该社只在制订章程上获得过财经所的指导,其他问题都是自己摸索着解决。部分乡镇政府则感到,既没资金,又没政策,扶持合作社发展“心有余而力不足”。 随县草店镇政府做出了很好的示范。目前,该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发展到65家,全镇62﹪的农户入社,居全市各乡镇之首。该镇常务副镇长王建介绍经验说,该镇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整合农业主管部门和农业服务部门的管理职能和资源优势,安排干部与合作社结对帮扶,每周定期组织现场会,交流经验。还经常举办培训班,邀请省市专家授课。 (下转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