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阳”产业的困惑——探访随州物流产业发展
作者:冯家园
本报记者 冯家园 通讯员 王文龙 冯巍 8月上旬,我市10余名知名企业家对全市交通运输发展提出了意见与建议,大多数企业家希望能完善全市物流运输业以助推产业发展。物流业作为新型产业,可以说是朝阳产业。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市政府提出将随州建设成襄十随城市群重要的物流中心。如何发挥随州的交通区位优势,发展物流产业?连日来,记者进行了探访。 小本规模 散乱经营 我市地处湖北省北部,是“两圈”节点城市,境内铁路、高速、国道等相互交错,四通八达。而汽车机械、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等五大支柱产业已具有一定规模,物流业市场潜力巨大。 然而,从工商部门获悉,全市注册的物流企业共有48家,实际调查核实的数据为39家,其余均已名存实亡。从注册资本来看,50万元以上的物流企业仅有16家,其余均在17万元以下,规模相对较小。不少物流企业是一桌、一椅、一人,从事简单的运输业务。一位业内人士介绍,物流应包含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业务,但不少物流等同于交通运输,属于小本经营。 市物流发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仙桃作为省直管市,但拥有自己的物流园区,物流企业之间紧密合作,推动了物流产业的发展,而我市物流企业还是“散户”为主,没有形成统一的物流园区。业内人士认为,这种零散式的经营造成了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客户之间合作的不充分,部分物流资源浪费,物流服务的综合经济效益得不到发挥。 认识不足 人才匮乏 自身具有发展优势,为何发展状况不理想?市物流发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社会对现代物流业认识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等因素是致使我市物流业服务观念滞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根据市物流发展局的一份市场调查报告,我市专营物流企业数量不多,大多数经营主体对专业物流服务认识不足,对物流企业信任度不高,相当多的企业物流运输靠自主完成,齐星公司就是一个例子。不少企业家表示,每年在物流上的投入都相当大,同外地的物流企业合作既费钱也费时。 同时,我市物流企业从业人员以非专业人士为主,全市1093名物流从业人员,仅有109名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而我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以运输这一单向经营为主,从事配送、包装等综合性服务的企业较少,服务层次不高。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我市物流专业人才匮乏且没有专门的物流教育体系,这样发展现代物流业就更难了。 不仅如此,系统物流园区的缺乏也制约着物流业发展。目前,我市还没有形成专业的物流园区,仅有的几家还处于建设之中。物流企业“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竞争有余,合作不足,影响了物资的正常流通和物流产业的发展。 化零为整 共享协作 当前,随州的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物流规划也已出台,物流产业的春天已经来临。应该化零为整,引进专业的物流人才,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信息共享,方可将我市物流产业发展壮大。 目前,市委、市政府已经提出根据我市产业结构建立相应的物流园区。应当在对现有的物流企业进行引导的同时,加强对优秀物流企业的引进工作,以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服务理念来提高我市物流发展水平。当然,也应加大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培训、进修或直接引进等多种形式建立充实自己的物流人才库,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现代物流发展中,信息平台建设不容忽视。虽然我市的物流信息平台已与省物流发展局的信息网互通,但是物流企业的信息网还没有建好,不少企业还没有自己的网页,形成了“信息孤岛”,使得物流诚信难以建立。市物流发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只有实现我市物流信息与全省、全国的物流信息互通,建立起标准化的物流数据库,才能建立起企业的诚信品牌,提高物流发展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