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山“状元村”
(上接第一版) 知识能改变贫穷、改变命运。而在那个年代,教育致贫的现象却普遍存在。为了不重蹈这种恶性循环,村里从11050年开始实行促学奖励机制,并一直延续至今。从那时起,村里坚持在每年年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适当的经济补助。对考上二类大学以上的学生,实行几百到几千元不等的奖励。村里每年要拿出5万元左右,用于资助20多位贫困家庭学生。 妻子为聋哑人的村民王万坤,育有一儿一女。为了帮助两个孩子上学,村里持续资助王家10多年。如今,其儿子已完成高中学业外出打工,女儿也在随州读技校。 而且对孩子上学的支持,村里不只在经济上。2009年,刚去北大报到没几天的江超得知家中父亲出车祸的消息,着急赶回老家,因担心父亲无心回校。得知情况后,村干部将他叫到身边说,孩子你安心去上学,你父亲的事由村里来操办。 前不久有名住校生离校出走,村干部带领全村人连夜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找了半夜;孩子上学没车装行李,村干部开车送;没钱上学,村里帮忙筹。 村民也坚守着 “再穷不能穷教育”的信念。上世纪80年代末,村民赵明皮一家三个儿子上大学,这给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带来的经济压力可想而知。用村民的话说,他家十年都没有杀过猪,炒菜不放油。除了留下一点口粮,家中喂养的猪、鸡全卖了换钱,给三个孩子交学费了。时隔多年,赵家老大的女儿赵曼在今年8月考上了大学。靠知识消除贫穷、改变命运的传统在老赵家代代相传,在龚店村辈辈延续。 感恩父母爱家乡 十几年寒窗苦读,参加工作后,这些从山村里飞出的金凤凰倾情感恩父母,回报家乡和社会。因为他们清楚,在自己成功的背后父母付出了多少汗水、家乡倾注了多少希望。他们的实际行动也更加坚定了家乡父老尊师重教的信念。 研究生毕业的黄向前,从小家贫,如今在中国证券公司工作。去年,孝顺的他为其父黄万江购买了一辆小车,方便老人走亲访友、外出旅游。并表示,今后会资助家乡龚店的建设;目前在埃塞俄比亚援外的赵正祥,去年年底,为辛苦操劳的父母在随州买了房子。曾经供儿子上学的艰苦岁月已经过去,看着懂事、有出息的儿子,二老也可以安度晚年了。 现供职于省公安厅的赵俊,也时常为村里发展建言献策。每逢龚店村进行修路、危房改建等大项目时,总会有村里已毕业、在外工作的学子捐款回来,资助家乡发展。 龚店村虽地处偏远,但目前已经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集体年收入达50万元。村里的面貌也是焕然一新:村里楼房占60%,600多户的村拥有100多辆小车、50余台货车,水泥路也几乎通到了每家每户门前。也正是在村民和他们在外工作的子女的支持下,如今的龚店村已是闻名遐迩的市级生态文明村、省级卫生村、全国民主法治村,目前正在申报湖北省生态宜居村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