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促跨越——我市代表团赴江浙考察招商引发的思考
作者:王董斌
本报记者 王董斌 江南繁华,发展潮涌。 8月22日至24日,市长刘晓鸣、副市长谭志勇率领我市代表团到长三角地区的浙江杭州、绍兴和江苏苏州、无锡等地考察招商,增进交流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加快随州发展。 在短短3天的学习考察过程中,代表团成员深切感受到随州与苏州等地发展的巨大差距,感受到这些地区发展的先进理念对随州发展的重要启示。这些地方城市建设之美,经济发展之快,创业意识之强,让人震撼。 用先进的理念规划城市 代表团成员穿梭在苏州、无锡等城市新区,只见处处是高耸的大楼,宽广的绿化带,漂亮的街心公园等,每栋大楼都是一道独立的风景,周边花草树木环绕,整个城市就像是一个大花园,令人赏心悦目。 据介绍,江苏省委在“十五”末期正式提出了“做美”城市的要求,每年选派一批书记和市(县)长到美国、新加坡和欧洲等地学习城市规划,这对推动江苏的城市现代化发挥了很大作用。 城市是发展的载体,是“第一印象”,关乎投资环境和幸福指数。 我市代表团考察后认为,苏州等地在城市规划中强调了以人为本、城乡一体化、个性化设计、城市和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越是后发展,越要重规划”,我市在城市新区的规划中应学习这些先进理念,加快随州向大城市迈进的步伐。 具体来说,城市规划建设一定要适合人居,要满足城市功能需要,要重视对生态绿化、城市水系的规划,不断提升宜居环境。我市未来按100万人的城市规模进行规划,不仅要做好中心城市的规划,还要及早对周边重点乡镇进行规划。有个性的城市才是有魅力的城市,随州要注重对编钟、炎帝文化的挖掘来塑造城市的个性。要借鉴苏州新加坡工业园“产业新城”模式,来规划建设随州高新区,除完善产业发展功能外,还应对商业、科教、居住以及生产服务功能进行设计,推进城市和产业融合发展。 在承接转移中优化结构 城市漂亮的背后,除了好规划,更是经济发展的实力。 在苏州等地考察,我市代表团深刻感受到经济发展的巨大活力:各类园区经济蓬勃发展,外资企业纷纷入驻…… 仅以苏州为例:2010年,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0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0亿元,工业总产值2.85万亿元,GDP在全国城市排名第5位(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之后),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00多家落户苏州。 我市代表团考察后认为,苏州的发展,是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对外开放、实施工业强市、突出园区建设的结果,主要得益于利用区位和政策优势,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产业转移。 当前,苏州等长三角发达城市正在谋划经济转型升级,加快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办公室”的精彩转身,这使得产业转移成为必然。而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是后发地区加快发展的最佳途径。 承接产业转移,我市具有区位、资源、政策和发展成本低的优势。我市代表团认为,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兴市,既要善于“无中生有”,更要结合自身产业特色来延长产业链条,构筑主导产业优势。不能盲目吸纳、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在产业培育的过程中就开始推进产业转型,既要培育高起点传统产业,也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发展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注重发展的创新性和协调性。要加快园区建设,增强承载能力。 (下转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