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移动三网惠“三农”
作者:连晓东

  中国移动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一直将减小数字鸿沟、促进农村发展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战略之一,并提出 “三网惠三农、助建新农村”的目标———即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优势,构建农村通信网、农村信息网和农村营销网,为广大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服务,助力新农村建设,致力打造让农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通信信息服务。
    经过“十一五”的努力,我国实现了行政村100%通电话的阶段性目标,在“用得上”基本有保证的基础上,中国移动已将关注点进一步转向发挥移动通信服务特长、帮助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推动农村社区发展上。
    坚持村通攻坚保障“用得上”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中国移动累计投资231亿元,建设基站约3万个,为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等26个省(自治区)6.3万个偏远村庄开通了电话,其中行政村约1.3万个,自然村约4.4万个,兵团农场约0.6万个,完成任务占总任务的 52%,超额完成分配任务的45%。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到戈壁荒滩的新疆、再到世界屋脊的西藏,中国移动人的努力使通信网络“末梢”一次次顽强延伸。2010年年底,经过艰苦卓绝的攻坚,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尼玛县平均海拔4800米的中仓乡央卓曲帕村通上了电话,中国移动为我国最后一个未通电话行政村开通了电话,给“十一五”村村通电话工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由于偏远农村电力供应相对薄弱,网络通信常常受供电不足影响导致网络中断或通信质量不佳,为此中国移动还采取多项措施,有效提升农村基站的供电可靠性和应急发电工作效率,保证农村网络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提供便捷服务保证“用得起”
    “低ARPU、低MOU、低成本”一直是中国移动在农村的营销原则,中国移动的区域优惠措施针对性地提供神州行家园卡、小区优惠等模式,使农村用户在农村日常活动范围内通信资费比其他区域的通信优惠,确保移动通信服务让农村用户“用得起”。
    与此同时,中国移动加大农村地区网络和渠道建设,与多方合作,大力完善乡村服务站点的建设,推动“市—县”两级营销体系向“市—县—镇”三级营销体系转变,并推进农村市场管理下沉,通过建设农村区域营销中心和运用经营分析系统,加强对农村市场的管理,保证了农村市场高效有序运营。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是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移动为农民提供综合信息服务的场所,农村信息员则是落实信息化工作的有效推动者和执行者。中国移动在2006年就组织了全国“农信通百千万”工程评比活动,提出“一镇一站”、“一村一人”的发展目标。截至去年年底,中国移动在全国自建或与当地政府合建的农村信息服务站已达到11.8万个,发展了9.3万名农村信息员,广泛活跃在“信息服务三农”一线。
    丰富信息化应用力求“用得好”
    在保证“用得上”、“用得起”的基础上,“用得好”是要让通信服务为农村生活生产带来价值,成为农村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这也是农村信息化的意义所在。
    农村信息网是中国移动服务 “三农”的统一门户与平台。2010年,中国移动完成了农村信息网的三期建设,大大加强了对全国涉农信息和产品的平台支撑能力,完善了全国统一的农村信息共享数据库,不断丰富业务种类和信息资源。现在,利用这个信息网络,已经可以基本实现农民务工、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咨询、生产生活与政策法规的信息化。在这一平台之上,中国移动提供以“农信通”服务品牌的系列服务。
    据了解,截至2010年底,中国移动农村信息网客户数已经超过1900万户,日均短信发送量达到1950万条,12582语音热线日均呼入量为2.6万次,www.12582.com网站访问量稳居国内农业网站第一名。
    中国移动发挥移动通信技术特色,丰富了农村个人信息应用,并以信息化助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开发了温室大棚无线监控、自动化灌溉、奶源安全信息管理等多种应用,用信息化成果助力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这正是“用得好”的具体体现。
    我国已经进入“十二五”,相信随着农村信息化向纵深发展,中国移动还将推出大量“好用”的信息化应用。
  (连晓东)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移动三网惠“三农”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IT时代】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