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留守儿童,开学的期盼
随县殷店镇天河口小学教师留守生家访的故事

  图为:学校领导、老师(图左、图右)走访“留守儿童之家”
  
  
    本报记者 张顺 通讯员 陈琰 何飞
  
    “真想早点上学!”随县殷店镇天河口小学留守生吴润怡,一见到老师,便拉着老师的手说。
    “虽说放假了,我们还是牵挂着这些孩子。”天河口小学校长张全军说,全校有216名留守儿童,占在校生总数的45.6%。他们不同于别的孩子,放假了有父母陪伴,假期更容易出现教育管理及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学校号召老师们利用暑假进行家访,走村串户,送去夏日的一片清凉和不尽的关爱。
  
  
    当一个小老师
  
    8月31日,当天河口小学校长张全军和班主任老师熊飞再一次来到留守儿童吴润怡家中,惊喜地发现,马上要读二年级的吴润怡,正在当“小老师”,教两个妹妹写字。
    这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之家”,吴润怡的奶奶王龙兰今年62岁,在家照看着两个儿子和侄女的孩子,儿子媳妇都在外地打工。奶奶要忙里忙外,8岁的吴润怡作为“大姐姐”,便成了奶奶的帮手,带着上幼儿院的两个妹妹玩。
    “怎么想到要教两个妹妹写字?”记者问。
    吴润怡望了望班主任老师熊飞,不好意思地笑了,“我想当老师!跟熊老师天天教我一样。”
    原来,天河口小学有一个“规矩”:对留守学生要“开小灶”。老师们便常常在课余时间,为吴润怡这些学生辅导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教育他们如何与同学们交往,融入集体之中。作为女教师的熊飞,更是以特别的母爱,弥补着那些留守儿童母子亲情上的渴望,难怪吴润怡一见到熊老师,就拉着老师的手不愿放开,而且,老师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心里,成了模仿的偶像。那“真想早点上学!”的期盼,也不问自明了。
  
  
    山乡的一声呼唤
  
    “祁老师!”这一声呼唤,竟叫祁顺伟老师既感动又欣慰。
    江头店村十组,祁顺伟老师暑期家访的一站。在班上所有留守生中,黄旭君是最叫他放心不下的一个。其他的留守学生,父母在外打工,往往会多寄些钱回来,弥补自己对孩子的歉意,但黄旭君家比较特殊,经济紧张,往往需要奶奶给人家做些摘木耳之类的零工贴补家用,因而奶奶也没有很多时间照料她。以致于黄旭君性格内向,怕见人,不敢与同学一起玩,甚至见了老师也是头一低不吱一声。祁老师从生活上关心她,鼓励她上课举手提问,教同学们和她一起玩,渐渐地,黄旭君一天天地开朗起来。但放假了,奶奶忙,刚读二年级的她会怎么样呢?
    听到黄旭君的声音,看到她的笑容,祁老师才又放下心来。
    “了解留守生的假期生活,鼓励他们新学年更努力向上,是一个任务;另一个任务便是与学生家长交流,教给他们家庭教育的方法。”祁老师说,在留守学生中,有个叫叶子的学生表现优秀,因为老师与家长建立了相当好的互动与合力关系,以前,她在外地打工的父母习惯给老师打电话了解情况,我就建议,尽量直接给孩子打电话,不仅了解了情况,更给了孩子情感上的
  动力。
  
  
    不放弃一个孩子
  
    “留守儿童教育是一个难题,我们对本校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天河口小学校长张全军介绍说,不少外出打工父母与孩子每年才联系一至二次,甚至有的父母一年内都不与孩子联系。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心理需求无法满足,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情感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缺陷,如性格孤僻、寂寞空虚、难以沟通、攻击性强等等。有些在外务工父母经常给家里寄钱、寄物,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存在乱花钱的状况,很不利于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老人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由于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能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留守儿童中“学困生”、“问题学生”较多……
    面对这些难题,该校对留守儿童不冷落、不放弃,采取了很多措施:建立了联系卡,加强教师与家长的交流,让教师经常家访,上门送关爱;放学以后对留守儿童“开小灶”,辅导作业,培养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对监护人进行指导,优化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家长以前的那种只关心学习成绩,不关心学生心理,只关心物质生活,不重视精神支持等方面的习惯做法。鼓励学生之间交流,鼓励留守儿童与家长定期沟通,开展红领巾帮扶,鼓励学生结伴同进,教师结对帮扶,给留守儿童送温暖。留守儿童们逐步学会了自主学习、独立生活,健康向上。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随县殷店镇天河口小学教师留守生家访的故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科教在线】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