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强“四种意识” 推进科学发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市委把跨越式发展写在随州“十二五”发展的旗帜上。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保障我市“十二五”规划实施,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中肩负着重大政治责任,务必增强四种意识,履行好各项职责,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一、增强作为意识,夯实推进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实现“十二五”宏伟蓝图需要参与者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强化“三种理念”:一是“能作为”的理念。人大及其常委会是集体行使职权,与党政司法机关只是分工不同,并非“二线机关”。只有正确认识人大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思想上树立人大能有作为的理念,才能做到在位尽职,在岗尽责。二是“敢作为”的理念。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权、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和人事任免权。监督法赋予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计划和预算监督、执法检查等七种监督手段。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敢于大胆运用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能和各种监督手段,大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实施,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努力营造科学发展的宽松和谐环境。三是“善作为”的理念。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与西方议会存在本质区别。人大及其常委会在行使职权时,既要敢于依法履职,还要善于把依法履职与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有机结合起来,妥善处理好与“一府两院”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共同推进科学发展。 二、增强法治意识,健全科学发展法制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法制保障。保证法律实施,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当在 “三个方面”有所作为:一要在维护法制统一上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作为无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保证“一府两院”出台的规范性文件不与宪法、法律相抵触、相矛盾。二要在增强法治意识上有作为。要加大普法工作力度,促进“六五”普法工作扎实推进,提高全民法律素养。三要在保障法律实施上有作为。要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法律法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正确实施。 三、增强民本意识,凝聚科学发展合力 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需要统一全市人民的意志,凝聚各方力量,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一要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促进科学、民主决策。全市“十二五”规划已经确定,关键在狠抓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找准切入点,依法作出决议、决定,促进“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二要加强监督工作,保障和促进改善民生。要按照抓大事、议大事的原则开展监督工作,切实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加强工业兴市、农业产业化建设等经济工作的监督,保障科学发展;加强对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问题的监督,促使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强对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监督,确保生态环境良好、资源永续利用。三要依法完善人事任免工作,提供科学发展组织保障。实现科学发展,强有力的领导是决定因素。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又要不断完善任免程序,真正将人民群众公认、德才兼备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在做好任命工作的同时,切实加强任后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勤政廉政。四要增强代表工作活力,充分发挥代表作用。要以换届为契机,将各条战线、各个方面典型模范人物选为各级人大代表,以主体先进带动整体先进。要充分发挥代表的表率作用,在各级人大代表中广泛开展“双岗建功”活动,进一步激发代表创业绩、争一流、做贡献的热情。要搭建代表履职平台,建立健全代表履职约束激励机制,引导代表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诺言。五要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强化工作责任,完善工作程序,加强督办检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增强形象意识,提升服务科学发展能力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按照建设“六型”机关和“五型”干部的要求,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努力建一流队伍,树良好形象。一要以学习提高素质。要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机关干部学政治、学法律、学业务、学经济,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要以制度规范行动。要针对人大工作规范性、程序性强的特点,以提高监督水平、增强监督实效为核心,健全和完善常委会及其机关各项工作制度,推进工作规范化、法制化、精细化。三要以作风树立形象。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结合“三万”、创先争优等活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走访代表、联系群众,了解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呼声,真正做到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四要以创新提升水平。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和工作创新,进一步完善专项工作评议、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满意度测评、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再审议等工作,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增强工作活力。五要以宣传营造氛围。要多层面、多角度宣传人大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宣传人大及其常委会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为人大及其常委会更好地履行职责、发挥职能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作者系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室干部) 张家林 李晓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