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人参与 洁美随州
着力打造山水宜居城市
作者:五
今年4月以来,我市以“畅通、靓丽、文明、和谐”为目标,以株洲城市管理模式为榜样,以“人人参与、洁美随州”行动为载体,在“真学实干、立竿见影”上下功夫,着力构建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着力治脏,净化城市。一是强化清扫保洁质量。市区内繁华地段清扫保洁实行24小时巡回作业模式,机械化清扫率达到20%。组建流动保洁队,较好地解决了主要街道漂浮物过多的问题。开展道路大清扫、大冲洗100余次,确保城市道路清洁。二是加大环卫设施投入力度。先后投入600余万元,全面维修环卫设施,新建公厕27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1座,购买环卫车辆4台。投资9000余万元的城南垃圾处理场,计划今年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可望达85%以上。三是及时清运城区生活垃圾。灵活调整清运时间,保证了城区垃圾日产日清。四是强化建筑渣土管理。在城区进出口设立4个车辆易漏易撒整治值勤点,源头监管易漏易撒车辆。同时,强化对城区各施工工地的建筑渣土运输的管理,推行运输建筑材料车辆箱体封闭管理。五是开展垃圾死角专项整治活动。城区每周五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活动,清除城区15条大道、80余条背街小巷以及城乡结合部的垃圾死角。 (二)着力治堵,序化城市。一是广泛发动。利用新闻媒体、城区电子显示屏和出租车加强交通安全宣传。印发5万余份宣传单,引导市民乘骑摩托车、助力车走边道。二是规范设施。增设各类交通提示牌、标志标识牌210余块。三是全力整治。创建5条摩托车(助力车)走边道示范路。综合整治摩托车乱闯红灯、行人乱穿马路、小车不按分道线行驶等3大“顽症”。在城区主要路段设置公交港湾式停靠点,有效解决公交和出租车停靠导致的拥堵问题。合理布局小车泊位,引导临街各单位停车场对外开放,增加主城区公用停车场、设置摩托车(自行车)专用停车位,实现车辆分类停放,有效解决停车难、停车乱的问题。加大对小车、摩托车无证无牌、假证假牌、故意遮挡以及“酒驾”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在整治行动中查处各类违规车辆1200余台次,城区交通秩序明显好转。 (三)着力治丑,美化城市。以打造沿河大道城市管理示范路为重点,拆除杂乱牌匾招牌2000余块,更换新型电子招牌面积达7000余平方米。实施美化临街立面大整治,清除建筑物、电杆残损破旧等不规范户外广告1500余处,油饰、粉刷墙面和卷闸门2.8万余平方米,美化空调室外机260余个,清除“牛皮癣”5000余处。拆除临街违章搭建的建筑物、构筑物600余平方米,清理影响市容市貌的外伸式晾衣架、防盗网等设施150余处。新增城市亮化单位200余个,全力打造“一河两岸”城市亮化新景观。在迎宾大道开展平改坡试点工作,美化房屋100余家,城市对外形象大幅度提升。 (四)着力治乱,优化城市。突出治理噪音扰民、油烟扰民、放鞭扰民及办丧事扰民等四大问题,处罚各类违规行为160余起。开展占道经营、早夜市经营整治,取缔违章占道早夜市摊点650家,取缔马路市场16个,拆除遮阳棚(伞)720余个。疏堵结合,建设青啤夜市广场和白云湖东堤夜市一条街,设置冷家湾、望城岗、蒋家岗、草甸子等4处菜市场。维修城市道路1.4万余平方米,确保城市道路平整顺畅。 (五)着力治缺,绿化城市。以创建全国园林城市为目标,对15处公共场地进行了绿化完善和改造,绿化新植7条道路,新建12处街头小游园,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6.4%、31.3%和8.03平方米,城区园林式单位(居住小区)达60%以上。“一河两岸”绿化风光带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二、主要作法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改善城市环境、打造宜居城市是推动随州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强市之路、领先之路。以“三城同创”和炎帝故里寻根节为载体,持续开展城市环境整治整治活动。今年八月,随州市开展以“人人参与、洁美随州”行动为主题的城市环境整治活动,进一步优化随州发展环境。 (一)大员上阵,高位推进,强化组织保障。一是总体部署到位。市委、市政府将开展“人人参与、洁美随州”行动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印发了实施方案,召开千人动员大会,推动城市管理争先进位。二是领导带头到位。实行市、区两级领导包街责任制,把城市环境整治工作作为 “一把手工程”,市委书记、市长先后主持召开了城市管理推进会、现场会、督办会12次。三是工作专班到位。在已成立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又专门成立了市城市环境整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20多名工作人员,组织协调全市城市环境整治工作。 (二)强化责任,完善机制,形成整体联动的工作态势。一是明确工作责任。将城市环境整治任务细化分解给曾都区、随州开发区和市直15个部门,明确责任,强化落实。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了领导包街责任制、路长负责制、门前四包责任制、干部协管制、目标责任制“五位一体”的责任机制,形成了“领导带头、市区一体、部门共建、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三是强化督办考核。实行领导督办、会议督办和现场督办等方式,发放督办整改通知40余份,出台了《随州市城市环境整治考核办法》,把城市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到市委、市政府对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年度考核、评先表优、文明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之中,提高了整治工作效能。 (三)加速建设,提升品位,着力打造城市硬环境。近几年,我市投入城市建设资金达100多亿元,是2005年前20年总和的四倍多。城区19个重大项目建设相继完成和实施。包装改造老城区15条主干道,打通消防道、断头路,硬化背街小巷泥巴路219条;投资3.6亿元的白云湖水库、1亿元的污水处理厂等工程相继完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升级。 (四)综合治理,重在长效,构建城市管理的系统工程。一是重心下移,属地管理。强化曾都区的属地管理责任,新设区级城管机构,充分发挥城区办事处、社区的基础性作用,初步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责任捆绑、条块一体”的城管工作格局。二是突出重点,联合执法。针对交通拥堵、小巷秩序、噪音油污、丧葬管理、放鞭扰民、渣土漏撒等方面一系列城市管理顽症,分别召开专题会,确定责任主体,实行部门联动、合力整治。三是着眼长远,科学规划。按照“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创建标准,编制了城市景观、交通、环卫等专业规划,编制了城区14条主要街道环境整治规划方案,确立了城市环境整治的发展方向。 (五)舆论引导,宣传到位,切实增强全民参与意识。在城区施工围墙和显要位置设置公益广告40余处,在电视、报纸上开辟了“人人参与、洁美随州”行动专栏,持久深入地报道整治活动。召开了“人人参与、洁美随州”行动新闻发布会,编印城市环境整治活动简报20余期,组织拍摄了《洁美随州在行动》电视专题片,印制了《人人参与,洁美随州》宣传画册,全面反映我市城市环境整治工作情况,营造人人参与、洁美随州的浓厚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