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好土地整治文章打造强农惠民工程
广水市国土资源局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纪实
近年来,广水市国土资源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强高产农田建设和低丘岗地改造为手段,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稳定,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5年以来,全市共实施土地整理项目13个,面积8775公顷,投入资金26338万元。土地整治连年作为市政府“十件为民实事”之一圆满完成,连年被市政府授予立项争资先进单位。 建立“三套机制” 强化项目组织保障 2005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高产农田的决策后,广水市委、市政府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将基本农田建设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面貌,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件大事来抓,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务,建立三套工作机制,形成了上下齐抓的良好格局。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对高产农田建设工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国土、财政、水利、农业、林业、计划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高产农田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牌在国土资源局,并建立健全了 《项目资金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高产农田建设办公室职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二是组建工作专班。为了增强项目设计、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国土、农业、水利、财政等相关部门抽调得力人手组建了资料编撰和项目申报组。三是设立评审机构。邀请市农田水利专家、土壤专家、环保专家组成项目评审团,协助项目的评估和申报工作。由于领导重视,责任明确,在全市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国土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紧密配合、专业队伍具体实施的良好局面,为高产农田建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把好“五个环节” 打造强农利民工程 高产农田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了把这一好事做好,在项目建设和项目管理上,广水市始终把项目质量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执行高质、高产、高效的标准,把好“五个环节”,认真组织项目实施,力争把每个项目建设成“精品工程”、“样板工程”。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好规划设计关。因地制宜,从农业需求、农民的要求出发,充分考虑地势条件、水源条件、种植结构等,按照农业增产增收为终极目标确定规划思路,拿出规划设计初稿,讨论稿以村为单位下发征求意见。 二是坚持公开透明,把好工程发包关。项目工程实行招投标制,是提高项目建设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在项目招投标上,广水市国土资源局始终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规范程序,借助媒体公开发布招标信息,并委托招标单位全权代理,市监察局、市渎侦局、市司法局公证处全程参与,极力引进优秀施工企业。 三是坚持齐抓共管,把好工程质量关。为了确保项目完工后经得起时间和自然灾害的检验,广水市成立了以监理单位为主、国土、水利、农业等相关部门技术人员组成的工程监督小组,并鼓励当地干部和群众参与项目的实施和监管。施工中,工程监督小组成员日夜驻扎工地,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严格把好材料采购、施工质量关。 四是坚持专款专用,把好资金使用关。项目资金实行“三专四定”,即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定工程任务、定投资规模、定工程预算、定验收结算,建立了项目专户、专账。在资金使用上,严格实行报账制,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截留、挪用和挤占,做到专款专用。在项目资金拨付上,由监理出据进度资料,从财政局直接拨付转账到施工企业账户,其它费用拨付至专账支出。在项目资金运作上,通过国库支付,资金直达项目,杜绝了挪用、挤占项目资金的现象发生。 五是坚持长远效益,把好后期管护关。项目竣工初验后,工作重点由项目的实施转移到项目的管护,重点是通行量较大的道路、沟渠和大于1米的边坡。因土壤的自己沉降的稳定期较长,设定的管护期限为三年,第一年的管护主体是施工企业,后两年的管护主体是管护公司。管护资金是施工企业留置的3%的质量保证金。项目所在地的基层国土所对项目有巡查义务,出现情况及时报告。在新建项目的巡查为一月一次,雨季为一周一次,发现问题及时修复。 坚持“三个结合” 发挥项目辐射作用 在项目实施中,广水市立足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坚持做到“三个结合”,由单一的田块整治逐步向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业产量、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延伸。 一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按照“点面结合、以点促面、示范先行”的要求,选择基础条件较好、农民积极性较高的项目区作为高产农田建设示范点,整合国土、水利、农业等部门的力量和资金,统筹规划,捆绑投入,力争“实施一个项目、建设一个新村”。如郝店镇借土地整理之机,硬化通湾公路4.7公里,通户水泥路7000米,村内路网硬化实现了 “环湾入户”。 二是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近年来,广水市以土地整理为平台,结合广水发展优势和潜力,大力开展低丘岗地改造,积极推动特色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致富之路。如项目实施后的三星村已建成3600亩的油茶基地,受益后每年可为当地农民增收约200万元;东河村通过迁户腾地,发展菇耳50多万棒(袋),食用菌种植户占全村总户数的90%以上,人均增收1000多元,农民生活逐步宽裕;云台街村紧紧抓住迁村落户的机遇,发展集垂钓、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农家乐”14家,修建通村公路8公里,茶叶种植300亩,香菇100万棒(袋),成为典型的生态旅游家园。 三是与节约集约用地相结合。在项目规划实施中,广水市认真落实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积极推进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村居居点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土地整理。如吴店镇东湾村在项目实施中,集并5个自然湾,腾出土地100亩。2008年,省政府批复广水16个城乡建设用地挂钩项目,截至目前,460亩的拆迁平整任务全部完成。 守卫一方土地,造福一方人民。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广水市国土资源局一班人一定会再接再厉,开拓创新、顽强拼搏,为开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