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焊花”为伴
作者:徐斌
本报记者 徐斌 近日,记者来到湖北江南专用特种汽车有限公司。听说要体验一线工人生活,公司老总把我安排到了生产车间的“尖刀班”——试制组,公司的每一种新产品都由他们生产出第一台。 车间里热闹得很:各种敲击钢铁部件的声音、切割的声音、打磨的声音此起彼伏,还有工人们手中的焊枪,火花四溅,直灼人眼。 试制组正在加工的是一台车的副架。经过了半个多月的时间,他们把100多块大大小小的钢件焊接起来,做成了这个长7.6米、重3吨的大家伙。“现在正在做收尾工作,快的话今天可以完工。”班长徐刚说。 “试制组应该是由公司里技术最好的工人组成的吧?”我问徐刚。 “也不能这样说,主要是这个工作相当繁琐,需要很强的耐心。”徐刚说,“试制组生产的都是公司的第一台新产品,很多东西要反复试验,经常要推倒重来。”前一段时间生产一台高空作业车,使用了一款电子产品来调节吊篮的角度,由于这款电子产品太精确,试验时伸缩臂升降时只要有轻微抖动,吊篮就会跟着晃动,经过多次调试都不行,最后换成机械式的油泵才解决问题。 我提出,想亲手试一试电焊,徐刚爽快地答应了。他找来两块边角料,递给我一双手套,一个面罩,一把已经夹好了焊条的焊枪。 我接过焊枪,把焊条往焊接点上一杵,接触点上立刻迸出耀眼的火花,根本看不清焊接点在哪里。“要先看准位置,再罩上面罩,然后再焊,双手一定要配合好,借助火花的光来照明,掌握方向。”徐刚在一旁指导。焊条在1000多度的高温下迅速融化,握焊枪的右手虽然带着帆布手套,仍然能感觉到火焰的炙热,而且不时有飞溅的火花落在手臂上,针刺一般。 最后,我终于能将整根焊条全部融化在不足5厘米长的焊缝里了。可是两眼发花,双手酸疼不已。“怎么样,这焊枪没有笔杆子好使吧?”看着我在揉手腕,旁边的樊爱民师傅开玩笑说。“现在是淡季,每天工作8小时,旺季的时候,加班到晚上9点是常有的事,那时候下班回家后动都不想动。” 电焊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技术活儿,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刚学时少不了皮肉之苦,不管多热都要穿着长袖工作服,接受高温“考验”。衣服虽厚,但偶尔烫伤还是难免的。“这都是刚开始学电焊时被焊花烫的。”徐刚捋起衣袖,露出手腕上的一道道伤疤,“电焊工成天与焊花为伴,没有谁没被烫过。技术熟练以后就很少被烫伤了,但是衣服被烫穿还是常有的事。” 这些与焊花为伴的人,已经记不清用掉了多少焊条,时光熔化了他们的青春,铸造了他人的梦想,铸造了我们的美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