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路打场晒粮现象探访
作者:冯家园
本报记者 冯家园 通讯员 孙宇峰 眼下正值秋收时节,有些农民朋友为了方便,将稻谷、玉米等直接晾晒在国、省干线、通村公路上,这可害苦了过往的司机朋友。 在公路上打场晒粮是一大顽疾,而且随着通村公路的延伸,大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危害、危险性极大。公路打场晒粮为何屡禁不止,有何良方?近日,记者进行了探访。 公路打场晒粮危害多多 9月下旬,市民陈先生带几位远道而来的朋友去洛阳参观千年银杏谷,本来40分钟的车程他们却足足走了两个小时。“公路上尽是打场晒粮的,没办法走。车子底盘又低,走一截路就要下来扯稻草。”谈起这次出行,陈先生满腹牢骚。 近日,记者在曾都区府河镇的某段通村公路上看到,4公里的道路就有20多处打稻谷的,厚厚的稻草铺在路上,连下坡和弯道也不放过,让过往车辆“义务碾压”。有的甚至在稻草的两边放些石块等障碍物逼迫你帮忙碾压;但在晒谷时为了防止车辆碾压,又在四周用石块、木头或是啤酒瓶子围起来。 众所周知,“在公路上打场晒粮危害极大,由于稻草是光滑的,车辆不易制动,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我们市里每年都有撞伤或撞死人的事件发生,而且极易引起火灾。”市公路管理处副主任陈红斌告诉记者。 陈红斌表示,在公路上打场晒粮,村民用石头、酒瓶、木棍和树墩圈占地盘,强逼车辆通过或绕行,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同时也为交通安全埋下了隐患。而在公路上晾晒的大量粮食,在阳光照射下容易反光,脱粒、扬场时飞扬的糠絮,有时落在挡风玻璃上,甚至刮入驾驶员的眼中,令驾驶员防不胜防,给行车安全带来很大影响。同时,过往车辆所排出的废气对粮食也是一种污染,间接将有害物质带入人体,给人的生命带来危害。 打场晒粮场地荒废多年 难道村民就不知道在公路上打场晒粮的危害性吗?一位晒谷的农民告诉记者:“知道有危害,公路部门也不允许。但我们实在没地方晒,以前的稻场早已荒废了。” 前些年,在农村稻场还比较常见,每到丰收时节,农民就专门将稻场清理一遍。如今,随着机械化的普及,稻场作用就不大了。记者在农村采访发现,原有的稻场所剩无几,有也是杂草遍地。府河镇拱桥河村的一位60多岁的王大爷告诉记者,以前大部分村子都有稻场,现在慢慢地被占用了,不是盖房子就是种树、改田了。 “农民安全意识淡薄,贪图方便、图省事的思想严重。”陈红斌说,许多农民群众交通安全意识差,认为在公路上打场晒粮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过往车辆稍微避让就行了。“公路坚硬、平直,是打场晒粮的好地方,在路上晒粮,省事,稻谷还干得快!”王大爷说。 不仅如此,人情、亲情等也让执法难以为继。“我们‘下不去手’啊!”一位路政执法人员一脸的无奈。每次收割前,路政执法人员利用流动车辆反复宣讲公路打场晒粮的危害和严禁占用公路打场晒粮。同时出动执法人员沿路巡查,劝阻农民不要再占用公路晒粮。但往往工作人员前脚走,后面就又摊上粮食。“农民收个粮食不容易,我们总不能把他们的粮食没收了吧?” 疏堵结合才能确保安全 一方面是司乘人员的怨声载道,一方面是农民抢收抢打、晒粮入仓。如何管理?陈红斌表示,对于公路打场晒粮的要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大力宣传,引导农民认清危害,另外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和执法力度。 《湖北省路政管理条例》第十八条明文规定,禁止在公路上打场晒粮。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应做好在公路上打场晒粮的治理工作,公路管理机构应积极配合,保障公路安全畅通。 每年丰收时节,路政部门加强了道路巡查,以耐心说服、教育为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到深入人心,对沿线公路上一旦出现打场晒粮现象,要及时制止、纠正。安排路政、养护人员在傍晚时节把路上的石块、木头、啤酒瓶子清理一遍,防止夜间出现交通事故。 陈红斌也表示,《湖北省路政管理条例》的规定,严禁在公路上打场晒粮,路政部门是配合交警制止。因此,要加强协调配合,公路、交通、公安部门要搞好配合,并以乡镇为单位,将在公路上“禁打禁晒”责任书签定到公路沿线每家每户,形成由政府领导,部门参与,社会齐抓共管、相互制约、综合治理的良好局面。 当然,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场地”。各地应该以村或自然村为单位,在田间地头统一划定一片地方,让农民晒粮;或以乡间偏僻路面做粮场。各地交管部门积极与当地政府对公路沿线村庄的群众碾、打、晒的场地情况认真摸底,对没有场地的,鼓励村民利用荒地做晒场,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前提下,允许村民将荒地打成水泥晒场。争取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支持,完善农村打场晒粮的场地基础设施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