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间田野显身手——随县万和镇乡土能人创业掠影
作者:张清
本报记者 张清 通讯员 刘秀琴 只要路子对,行行能致富。 深秋时节,记者来到随县万和镇,在乡间田野,见到这样一批能人,他们依托当地资源,凭借自己的勤劳和聪明才智,在农村的广阔田野,闯出一片天地。 邱春波:蜈蚣住进“小高层” 来到龙凤山村农民邱春波的室内蜈蚣养殖基地。推开大门,一个个水泥池映入眼帘——和养殖黄鳝的水池差不多,只是池内没有水,底部铺有少量树叶;池中,整齐排列着几十摞水泥砖槽块,每10个水泥砖堆在一起,上面用水泥盖子盖住。 打开一个盖子,“啊”——数十条蜈蚣正安静地躺在特制的水泥砖槽内,见有人惊扰,不时有蜈蚣探出头来。邱春波说,这样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水泥池内的砖槽里住着2万多条蜈蚣呢! 邱春波和蜈蚣打交道多年,看准该项目前景后,2005年起开始试着养殖蜈蚣,并先后尝试了缸养和罐养两种模式,效果都不理想。 2008年,邱春波在不断摸索中,结合蜈蚣的生活习性,发明了更适应蜈蚣养殖的水泥砖槽,让蜈蚣在砖槽内生长、繁殖。当砖槽内蜈蚣苗繁殖数量多了,“住”不下了,他就把蜈蚣苗移到后山上投资二三十万元建设的室外蜈蚣养殖基地,进行室外养殖。 目前,邱春波室内养殖和室外养殖两种模式共养有蜈蚣70多万条,仅今年就出售蜈蚣30多万条,市场价每条卖到1.5元到4元,一年可获利数十万元。 望着一摞摞砖,大伙笑着说,邱老板这是让蜈蚣住进了“小高层”啊! 徐卫成:香菇木耳“循环”种 走进龙灯桥村一组村民徐卫成的食用菌种植基地,院内,一堆堆废弃的袋料令人大吃一惊。眼下,袋料香菇生产进入旺季,怎么会有这么多废料? “这些是刚下架的袋料黑木耳的废料。”徐卫成笑呵呵地说。在他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位于基地后侧的食用菌种植大棚,几名村民正在搬运春栽袋料,准备上架。拿起一棒袋料,少量的香菇多已探出头来。 “袋料木耳下架,袋料香菇上架”,这是徐卫成新创的“袋料木耳、香菇循环种植”模式,即春季生产加工出香菇和木耳两种袋料,分别完成消毒、点种等工艺,然后进入大棚养菌。5月份,气温升高,黑木耳进入生长期,这时,将袋料黑木耳上架,进入采摘阶段;9月份,气温开始下降,袋料黑木耳生长、采摘完毕,此时,春栽袋料香菇养菌完毕,进入生长期,将袋料黑木耳下架,再将袋料香菇上架,至次年5月份袋料香菇采摘完毕,再上架袋料黑木耳,如此循环。 “这种模式比传统种植产量一点不低,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节约场地,综合利用人力,物尽其能,实现产能最大化。”徐卫成表示,经过两年多的探索,袋料香菇、木耳循环种植模式技术已基本成熟,他愿免费向周边农户提供技术,带动大家共同种植。 周毅:朵朵灵芝惹人爱 从城里返回乡下当 “农民”,第一次种灵芝,周毅就获得了成功,在大棚里采摘灵芝的他,笑得合不拢嘴。“一亩地产干灵芝2000多斤,除去成本,我今年能赚10万元左右吧。” 周毅的灵芝大棚位于皂角树村的灵芝种植基地,这是该镇去年新引进的新型农业种植项目。去年年底,听说政府引进有浙江种植户在当地种灵芝,他便和妻子结束了在外打工的生涯,在该镇皂角树村租了5亩稻田,学着种灵芝。 装袋、消毒、点种……从原本万和集镇上的居民,到村里去当“农民”,周毅和妻子熊玉洪学得有模有样。今年秋季,近一年的辛勤劳动换来了灵芝丰产丰收,看着朵朵灵芝如花般盛开在大棚里,周毅两口子欢心之喜溢于言表。 周毅说,灵芝种植,是一年投入两年受益,他去年年底种下的5亩灵芝,今年秋季采摘一茬后,明年5月份和秋季还能再收获两茬,这期间,无需再增加任何投入,只要做好大棚内管理就行了。 “技术就是一张纸,只有将技术转化为实际运用才能发挥最大经济效益和市场效益。我们将根据市场行情,积极做好农村新技术推广,把全镇这些致富领头人用好用活,用他们的力量来带动更多的农户致富。”万和镇委农办副主任梁海成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