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顾瘫妻20年诠释真情
作者:徐军国
本报记者 徐军国 通讯员 石守京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话在随县安居镇王家沙湾村7组一对即将步入珊瑚婚的夫妻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20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病变使妻子下半身瘫痪。此后的日子里,丈夫不离不弃地陪伴在妻子左右,用他的爱心、细心和耐心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病瘫的妻子。正是丈夫的精心照顾,病床上的妻子最终找回了坚强和自信…… A 厄运突降 妻子患病导致偏瘫 今年59岁的张银善,是沙湾村一名普普通通农民。1978年3月,他和贺道勤经人介绍后结婚,婚后有个可爱的儿子和女儿。勤劳的小俩口盖起了大棚蔬菜,一家人过得知足又幸福。两个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继续和和美美地过下去,看到儿女长大成人,然后一起慢慢变老。可是,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1982年2月,当小俩口带着还不满4岁的儿子到地里干活时,一辆手扶拖拉机从孩子身上辗过,鲜活的生命就这样从他们眼皮底下“溜走”,这是种无以复加的痛!祸不单行,灾难再次降临。同年,其两岁的女儿在家碰翻了开水瓶,被开水烫伤。之后,她在玩耍时,不料筷子戳在眼睛上。虽经抢救,但还是留下了永恒的伤。差点彻底击垮这个家的事发生在1990年下半年。虽然已过去了21年,但那天发生的一切张银善历历在目。“当时,她起身准备出门,突然摔倒在地。”张银善连忙扶起妻子,问她怎么了。肚子里还怀着宝宝的贺道勤说:“腰酸,腿麻,四肢无力。”很快,贺道勤被送进了医院。怀孕期间,药物是不能随便使用,给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贺道勤坚持先生下孩子再说。1991年正月初五,就在生下女儿的第2天,38岁的贺道勤再也不能直立行走,彻底瘫痪在床。经医生确诊,其患上突发急性胸椎神经炎。张银善从医生那里了解到,患上这个病,站起来的希望很渺茫。一系列沉重的打击让平素开朗的张银善难以接受,他一度精神恍惚,甚至暗自以泪洗面。当从剧痛中回过神来,张银善看着床上不能动弹的妻子,看着襁褓里嗷嗷待哺的女儿,他知道自己必须振作起来。“只要我吃干的,就不会让你喝稀的。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不该放弃!”在妻子的病床前,张银善许下承诺。 B 守住妻子 就守住了完整的家 这一年,是贺道勤与病魔抗争的开始,也是张银善20年坚持不懈照顾妻子的开始。 为给妻子治病,家里已是负债累累,张银善对自己是省了又省,但对患病的妻子却格外舍得。为了能让妻子好起来,他时刻留意、打听,听说哪种药管用,就想法买来让妻子试试;听说哪个医生能治这病,就会跑去咨询。 他对妻子说:“道勤,你放心,万一药费不够,我就把家里房子卖掉给你治病。” 患病后,贺道勤一直不能自主大小便,下半身完全失去知觉。每天,张银善总是不厌其烦地为她翻身、按摩、擦洗、换衣、端屎端尿。除了照顾妻子,他还要照顾孩子、种好三亩责任田。 每天早上五六点,张银善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先是帮助妻子大小便,服侍她洗漱、吃完早饭后,他又去地里劳作。到了晚上,劳累了一天的张银善还要把妻子从床上扶起,用热水给她洗脚、擦身子,为她按摩近1个小时,以免妻子因血液流动不畅而昏厥。很多时候,贺道勤大小便失禁,张银善还要换洗尿布忙到半夜。空闲时,张银善不忘把妻子背出屋外,让她看看外面的阳光,感受新鲜的空气和微风。 看着日夜为自己奔忙的丈夫,贺道勤开始陷入深深自责中。当时,她觉得只有自己死了,才能减轻老伴的负担。她不想自己的后半辈子就在床上度过,她开始绝食。可不管她怎么折腾,张银善始终不离不弃。他说:“只要我叫一声,有人回应,这个家就是完整的。不管你今后怎样,我都会陪你照顾你。” 一席话,说得贺道勤泪流满面,她开始进食。绝食失败,贺道勤想到了寻死,她趁丈夫出门干活时,爬到屋外准备到堰塘寻死,但她爬得太慢,快到堰塘边时,被邻居发现。最后,她准备在家里喝药,就在她爬着去寻找农药时,又被丈夫看到。发现妻子寻死的心思强烈,张银善哭着跪求:“你是家里的主心骨。你一定要活下去呀!你只要一双眼睛能眨,孩子也算有个妈。如果你也走了,他们就成了没妈的孩子……”。丈夫的话,深深刺痛了她的心,她觉得不能再折腾丈夫了,为了苦命的女儿们,也要坚强地活下去。为了妻子在家不寂寞,张银善买回电视机;为了联系方便,他又给妻子配了手机。慢慢地,贺道勤完全打消了轻生念头,变得坚强起来! C 自强不息 夫妻开起农家爱心店 张银善认为:瘫痪本身不一定致命,瘫痪病人意志消沉、无所事事才是最可怕的。1993年,张银善寻思着得让妻子“有个事做着”。 这时,村里有好心人建议:你可以在家里开个小店,你妻子在家照看,一来有个事做,二来可以增加家庭收入。 “开小店?”贺道勤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可能吗?我常年卧床,怎么卖货、又怎么收钱!” “没有什么不可能,报纸上不是登过高城镇农民傅本发身残志坚、垦荒不止的事迹?同样是高位截瘫,我们虽没有他那么大能耐开荒种树,但我们可以在家里开个小店。”张银善安慰妻子:“咱家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乡邻们要什么可以自己拿,钱多少自己给嘛。” 按照自己的打算,张银善在堂屋里腾地儿支起一张床。床对面竖起货架,陈列些针头线脑、肥皂牙膏之类的日用小百货和副食之类。小店一开张,不仅乡亲们热心捧场,而且都自觉付款找零,从不短款。这样一来,张银善的愿望实现了,“不劳而获”的贺道勤也喜上眉梢。 10月26日,记者在这家“农家爱心店”看到,平房中间的简陋木制货架,将前面的经营场所与后面的生活区一分为二。一老汉进门后边向卧榻上的贺道勤点头问候,边上前拿起1包售价5元的香烟,掏出10元纸币放进货架下的钱箱,又自己找出1张5元纸币,然后向主人告别离开,整个交易如同程序控制一般熟练,却散发着温暖。 贺道勤感激地说:10多年来,我们王家沙湾的农户差不多都是这儿的主顾。有时丈夫农活缠身,他们还帮我进货、摆货,帮我扫地、送水。“要是没有这么多好心人的关照,我这个巴掌大的店可能早关门了。” 除了感激帮助过她的人们,贺道勤更感激丈夫。20年里,不知包含了张银善多少汗水和辛酸,贺道勤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要是没有他,我活不到现在,坟上的草早就长得老高了,好多次我都不想活了,都是他坚持着要给我治病,我这辈子拖累他了……”贺道勤看着一直守在身边的丈夫,眼里有内疚,更是自豪,“我知道他不会抛弃我。嫁给他,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 面对妻子的感激、亲友的赞誉,张银善这位朴实的农民反复念叨的只有一句话:“我做的实在不值一提,我们是一家人,不分彼此的,摊在谁家都会这样的。” 记者手记 张银善,一个普通的男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山盟海誓、海枯石烂。采访过程中,张银善给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他的乐观,也许20年的磨炼让他已经习惯。他说:“遇到事,劝自己要乐观。”微笑,也成了采访过程中张银善脸上一直未变的表情。承诺谁都会做,但践行承诺的人张银善是其中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