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泊湖位于牡丹江东南面,靠近吉林省北部。据说在一万多年前,这里曾经火山爆发,大量涌起的熔岩流壅塞了牡丹江河床,便出现了这个由西南至东北,湖面蜿蜒曲折,海拔350米,宽约9公里、长约50公里的全国最大的山地堰塞湖。去年六月,我们一行九人,到此一游。
镜泊湖犹如一条银色缎带,飘绕在蓊郁的崇山峻岭之间。湖中岛湾错落,碧水如镜;四周群峦叠嶂,浓荫蔽日。湖的北岸,就是著名的镜泊山庄,白墙红瓦、新颖别致的楼台亭阁,好似一颗颗珍珠镶嵌在秀美的湖光山色之间,显得异常高雅、静谧。早年,刘少奇主席、朱德委员长、叶剑英元帅都曾来过这里,并留下了许多壮美诗句。特别是1983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这里小憩下榻,挥笔写下了“镜泊胜境”四个大字,为美丽的镜泊湖更增添耀眼的光彩。
早上8点,我们准时赶到游船码头。运气不错,赶上第一班游船。游船像一只矫健的海燕匀速向湖心驶去。镜泊湖的水,是那样的平静、那样的清纯。湖面上微风徐徐,但却水波不兴,船儿像在一面巨大的玻璃镜上滑行,特别平稳、舒逸。湖水清澈见底,湛蓝迷人。蓝似海洋,可又比海洋蓝得纯净;蓝似天空,可又比天空蓝得深沉,简直就像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一样,给人以醉心的感觉。真是湖如其名。
导游见我对镜泊湖的名字发生了兴趣,就讲了一个关于镜泊湖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牡丹江畔住着一个美丽善良的红罗女。她有一面宝镜。哪里的人们有苦难,她只要用宝镜一照,便可以消灾弭祸。这件事传到天庭,引起了王母娘娘的忌妒,她派天神盗走了宝镜。红罗女上天索取,发生争执,宝镜从天上掉了下来,就变成了镜泊湖。
镜泊湖内山多,舍舟登山、临高观湖则是更有一番情趣了。游艇航行约20公里,靠近了湖西岸的老黑山。此山海拔900多米,早在盛唐时期,渤海故国就在这里建有四座古城,至今山周围还有数处古城墙遗址。抗战时期,这里则是抗联活动的重要场所,有着许多传奇般的故事。下船后,我们沿着山间崎岖的小道拾级而上,发现这山真是一座自然宝库,那蘑菇、木耳、灵芝,俯拾皆是,硕大鲜嫩,令人垂涎欲滴。还有那遮天蔽日的白桦林,一片连着一片,真像进入了原始森林。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艰苦攀缘,我们终于登上了山的峰巅,俯瞰远瞩,湖光山色尽收眼底。粗看,镜泊湖好似一条巨龙横卧东西,蜿蜒迂回,翩然起舞;细看,它又像几片巨大的树叶连在一起,湖和湖的衔接处酷似叶梗。此时的镜泊湖,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挂在我们眼前,挂在我们心中。
镜泊湖上的景点很多,有大孤山、小孤山、道士山、珍珠门等,号称八大名景。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吊水楼瀑布”。它位于镜泊湖的北口,是当年火山爆发时形成,宽有40多米,落差近20米。我们从镜泊山庄乘车,拐过几段山路,又穿过一段枝叶交错的绿色长廊,便来到这气势磅礴、奔腾呼啸的 “吊水楼瀑布”前。此时,瀑布泄落的轰鸣之声不绝于耳,扑面的微风夹杂着一股股沁人的清新与甘甜。导游告诉我,吊水楼瀑布酷似闻名世界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我有幸游览过尼亚加拉大瀑布,仔细回味揣摩,觉得果真如此。湖水在熔岩床面翻滚、咆哮,以千军万马之势向深潭冲来,然后从断岩峭壁之上飞泻直下,扑进圆型瓯穴之中。潭水浪花四溅,如浮云堆雪,白雾弥漫;又似银河倒泻,白练悬空。水声震耳如雷鸣。瀑布一般幅宽40余米,落差12米。雨季或汛期,瀑布呈现两股或数股叠落,总幅宽达200余米。
瀑布两侧,悬崖巍峨陡峭,怪岩峥嵘。站在崖边向深潭望去,令人头晕目眩。一棵高大的古榆,枝繁叶密,酷似一把天然的巨伞,踞险挺立于峭崖乱石之间。斑驳的树影中,一座小巧的八角亭榭依岩而立,人称“观瀑亭”。亭台至瀑布流口及北沿筑有铁环锁链护栏。古榆下,有一条人工凿成的石阶,蜿蜒伸向崖底的黑石潭边。枯水期间,潭水波平如镜。据介绍,黑石潭深达60米,直径100余米。每逢晴天丽日,则有彩虹出现。凡到此游览者,无不惊叹其壮美的景色。正所谓,“飞落千堆雪,雷鸣百里秋。深潭霞飞雾漫,更有露浸岸秀”,镜泊湖之美,诚不我欺!
(作者:鲁钟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