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夯实基础促和谐
——我市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综述
作者:王董斌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 构建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基础在社区,关键在党建。近年来,我市主动适应社区工作的新变化、新任务,积极探索推行了以“组织设置网络化,队伍建设规范化,社区服务多元化,社区管理一体化,投入保障制度化”为主要内容的“五化”工作模式,促进了社区和谐,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 健全组织网络,实现全面覆盖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推进社区党组织形式的创新,实现党的组织、工作、影响全覆盖,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有一天,曾都区双龙寺社区党委书记吕国才给市住建委副主任郭晓东打电话,请他帮助协调解决社区居民周某的房屋纠纷。周某因为邻居建房导致其房屋受损,多次找有关部门反映,迟迟得不到解决。郭晓东看完现场后,当即答应协调解决房屋维修费用2万元。 社区党委书记为什么能直接协调市直部门领导帮助解决问题?原来,郭晓东还有另一个身份,他是双龙寺社区兼职党委副书记。 市委以党组织在街道社区范围内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动态延伸、全面覆盖为目标,不断创新社区党组织设置,在街道层面实行 “大工委”制,在社区层面实行“大党委”制,从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中推荐人选担任兼职委员,按照2000人左右设置一个网格,每个网格单独建立党支部,并建立楼栋党小组9800多个,从而形成了“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各类党支部-楼栋党小组-楼门党员中心户”的五级党组织架构,将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居民小区的每个角落。同时,完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引导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 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发展根基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是加强社区管理服务的重要保证。市委以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为核心,重点抓好社区专职工作者、社区党员、社区志愿者“三支队伍”建设。 “我们这里的人员是由曾都区政府统一招聘的,我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劳动保障这一块。”黄倩大学毕业后,应聘成为瓜园社区一名公共服务站工作人员,已工作了近一年时间。 我市通过“两票制”、公开选聘等方式,把熟悉社区建设、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党员及时选拔到社区领导岗位上来,并出台了《社区工作人员管理办法》,先后公开招录社区工作人员430人,保证每个社区至少有1名专职党务工作者、4名社区专职工作者、4名治安巡逻人员。加强社区党员队伍建设,推行社区党员分类管理。对居 民党员实行“直管”,对在职党员实行“双管”,对流动党员实行“共管”,对离退休党员实行“协管”,对下岗职工、复转军人和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党员实行 “接管”,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按照志愿者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居民需求等,组建了352个不同类型的志愿者服务专业小分队,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法律援助、扶贫帮困、创业就业、治安维稳等方面的服务,实现了志愿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个性化、专业化、品牌化。 (下转第二版) 本报记者 王董斌 通讯员 杜书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