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旱包子变成大粮仓——随县万和镇大旱之年兴修堰塘见闻
作者:张清
本报记者 张清 通讯员 江开军 眼下,一场兴修水利的热潮正在随县万和镇掀起。11月9日,记者来到该镇,随处可见水利建设场景。 一场冬雨之后,天气格外晴好。当日上午,在万和镇老虎趴大堰施工现场,十余台各类机械来回穿梭,一口新堰塘已现雏形。 正在现场指挥施工的万和镇水利中心主任张家勇说:“老虎趴大堰,承雨面积0.8平方公里,库容量达6.8万立方米,今年年内就能修好,正常蓄水情况下,可保下游480亩农田旱年无忧。” 新修建的老虎趴大堰,坝埂长58米、底宽36米、面宽4米、高8米,关键部位全部用水泥进行加固。堰坝,宽阔而又坚实。这口大堰塘,在当地来说,也算的上是一个“大型”工程了。 “修这么大的一口堰塘,需要多少钱,资金怎么解决?”记者问道。 “修这口堰共需22.9万元,其中市财政局帮扶了一部分资金,收益农户集资一部分资金,个体经营户赞助一部分资金,村集体解决了一部分缺口资金。”张家勇说。 万和镇位于随州市北部,是个典型的旱包子,不少水利工程因年久失修,水毁严重,农田灌溉十分受影响。今年,更是遭遇多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农民对建堰塘的要求最强烈。秋播冬种后,该镇多方筹措资金,修建、恢复各类水利设施,其中新建、修复当家大堰塘成为重中之重。 行走在万和镇的山川田野间,类似老虎趴大堰的兴修水利场面随处可见,热火朝天。 该镇干部李富国说,除了国家扶持的水库除险、饮水安全工程外,今年,万和镇已经投入资金40多万元,计划新建、修复堰塘40多口,目前正在施工的就有20多处,所有的工程将争取今年年底全部完工。 “我们老百姓是最大的收益者”,施工现场,负责运土石的拖拉机手张师傅来了一番比较,“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翻新堰塘全部由农民出工出力;现在修堰塘,资金国家也有补助,既保证了农田灌溉,我们还可以利用农闲时间挣工钱。” “修好当家堰,告别旱灾年。我们的目标就是,把万和镇这个旱包子,建成随县的大粮仓。”李富国的话语间,透露出对来年的满怀信心。 |